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 :“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 不休 。”博戏中掷骰子所成的一种贵彩。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 章郇公 守 洪州 ,尝因晏客,掷骰赌酒。乃自默占,如异日登台辅,即成贵采。一掷得佛面浮图,遂缄秘其骰,至为相犹在。”
有一些成语,大家日常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大家对它的来源和真正的意思并不是太了解。但这句话是由佛教的佛经中的内容演化而来的,在佛教大正藏经集部《佛说骂意经》中佛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在我国啊,很多成语俗语都与佛教有关系,就好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而在东汉时期安世高翻译的《佛说骂意经》中有一句话:“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铁浮屠,是金国的一种重甲骑兵,外形给人强烈的压迫感,战斗力也非常强悍!首次出现“铁浮屠”这个词汇,是金宋战争顺昌战役中,有文献资料记载:“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屠’。”
一世荣华不如三生富贵,豪门世阀纷纷礼佛拜佛,入不了祠堂不要紧,不能处庙堂有问题,祠堂和庙堂一字之差,折射出本土儒教落后于外来佛教,供奉老祖宗不如皈依我佛,佛教落地开花并很快本土化,佛教建筑在中原大地接踵而立。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大约已有两千年之久,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这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多次抑佛灭佛的历史,但它依旧顽强地扎根于这片土地,如今更是根深蒂固,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早已和儒家道家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那么,“七级浮屠”的“浮屠”指的是什么?“浮屠”是梵语的音译,可以有四个含义:一,佛陀;中国古代原先并没有塔这种建筑,汉代之前,高耸的建筑只有楼、观、阙等建筑,佛教传入后塔才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塔和寺庙一样成为普通人常见的醒目建筑。
佛即是塔,塔就是佛塔,起源于印度,是梵文“窣堵波”的音译,又称“浮屠”,意思是墓冢。塔在印度是一种纪念性坟墓的统称。《释氏要览》卷下记载:“立塔:梵语,塔婆,此云高显,今略称塔也。又梵云,苏偷婆,此云宝塔。又梵云,窣堵波,此云坟。又云抖擞婆,此云赞护。或云浮图,此云聚相。
中国有四大石窟,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数量很多规模较小的石窟总想沾沾名气,就生法编了中国八大石窟、十大石窟,至于够不够格无关紧要,把自己的石窟放进去就行,但这些石窟的宗教艺术和文化价值都不容小觑。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所谓“浮屠”,就是“塔”的意思。巧合的是,在胶东半岛,有个叫做“七级”的地方,而“七级”这个地方,也的确有塔。这个“七级”,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西部。它原本是个乡镇的名称,不过现在已经合并到了移风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