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洞庭湖麋鹿群 姚毅 摄口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忠明 刘志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2000多年以前《诗经》中描写鹿儿在原野上呼朋引伴吃苹草的和谐景象如今再现洞庭湖畔。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江西大丰麋鹿园的16只麋鹿放归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的湖泊成千上万,却只有一个大湖如此神奇。夏季的它烟波浩渺,横无际涯,好像宽阔的大海。冬季的它湖面萎缩,草长莺飞,宛如一片草原。 它便是位于湖南北部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曾经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白银盘里一青螺”写的是它,“山衔好月来”也是它,“醉后不知天在水”还是它。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众所周知,曾经的洞庭湖拥有八百里宽阔的水面。放眼望去,碧波万顷。然而,如今的洞庭湖,却在不断萎缩。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即便处于萎缩状态,洞庭湖依旧汛涝不断。
洞庭湖名称由来及别名考略□陈湘源《岳州府志》称:“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最,江湖之胜,巴陵兼之。”洞庭湖在1950年以前,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唐代即有“周极八百里”的赞誉。其名称历代有九江、云梦、洞庭湖、五渚、巴丘湖、太湖、五湖、三湖、重湖等称谓。
编者按:岳阳,一座被诗意浸润的古城。千百年来,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与岳阳楼的巍峨壮丽,孕育了岳阳独特的诗意气质。从屈原行吟泽畔,到李白、杜甫、范仲淹等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篇,岳阳始终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诗,也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是王敖,来自湖南岳阳,是一名无人机航拍飞手。今年,是我持续拍摄洞庭湖的第十年。王敖日常航拍工作“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下的名篇《岳阳楼记》,描绘了洞庭湖“水天一碧”的美景。
连日来,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洞庭湖大堤决口险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如是描绘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在历史文献里,洞庭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云梦、九江、重湖等。从南北朝颜延之、阴铿,到唐代张说、李白、杜甫、李群玉,以及宋代范仲淹,天下咏洞庭的诗人不计其数,他们登楼望水,“玩四时胜概,览八方佳境”“怅夙志犹未酬,嗟吾生之既晚”,诗人的心境与风土人情相生互融、虚实契合、相得益彰,以至赋予“洞庭”源远流长的人文审美风尚。
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2023年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通过“专家访谈+微宣讲”方式,让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