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15日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拍摄的一份人工合成己糖溶液样品(8月13日摄)。
实验材料: 一块熟土豆、一块生土豆(两块土豆中心挖孔,注意不要挖穿)、盘子、清水、白糖实验步骤:1、将两块土豆放入盘子中;2、在两块土豆的中心加入白糖;3、加入清水,观察白糖的现象;4、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生土豆中的白糖被融化了,熟土豆中的白糖没有融化。
据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基础上,又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他们成功构建了灵活性、高效性及多功能性的人工生物系统,实现了多种己糖从头精准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立体结构可控的难题,为摆脱自然合成途径、利用二氧化碳创造多样的糖世界提供了可能。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在反应溶液中将高浓度 CO₂ 等原料按一定比例进行调配,在化学和酶催化剂的作用下,最终获得了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甘露糖 4 种己糖,整套实验的反应时长约 17 小时,相较于通过种植甘蔗等农作物获取糖的传统方式,在时间尺度上实现了从“年”到“小时”的跨越;
实验材料:白糖、酵母、矿泉水瓶、温水、气球实验步骤:1、首先将白糖倒入矿泉水瓶;2、再倒入温水;3、然后加入酵母;4、最后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上,隔一段时间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原理:酵母在温水的环境下进行发酵,通过呼吸作用把糖分解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使气球膨胀。
【燃烧的白糖】实验原理:这是因为白糖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当白糖直接接触火焰时,并不容易被点燃。烟灰中有少量的碳酸盐,还有微量的稀有元素,这些元素和化合物在燃烧时,可以起到催化作用,所以让白糖达到燃点,从而燃烧起来。今天的实验就到这里你是否还意犹未尽?
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通讯员 胡真真 日照报道4月22日,日照市宁波路幼儿园开展了好吃的棉花糖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促进孩子对棉花糖的探究和兴趣,感知食物变化带来的乐趣。活动开始前,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棉花糖的制作原料,制作工具。随后,老师为孩子们演示棉花糖的制作过程。
自然界里的彩虹宝宝们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不过有了糖果,我们在家就能带着宝宝造一个。周末了,照例给大家准备个好玩的陪娃小实验——“彩虹糖果杯”。第 1 步:材料准备好,1包白糖、1把彩虹糖、4个纸杯、1个玻璃杯、1个勺子、1个滴管(家里没有的话可用吸管代替)、1杯热水。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 吃了甜食,心情的确会变好,但如果糖摄入太多,身体可能就不会太好了。《英国医学杂志(BMJ)》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糖摄入过多,对人体至少有45种伤害。《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和多位专家观点,教你科学摄入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中关于还原糖的鉴定,主要内容我们一起看一下:实验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