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丧葬习俗,从最开始的“墓而不坟”,就是人死了只埋葬于地下,地表上不树任何标志。到后来要在陵墓上堆个小土堆,再到后来又有了“人死立碑"的习俗,既方便指引子孙后代来拜祭,又彰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子孙们对先人的孝道。
生父:是指生育己身的男人。家父:是指对人谦称自己父亲的称呼。养父:是指收养他人子女作为自己子女的男人。继父:是指亲生母亲再婚后的丈夫。孩子随母改嫁后称其为继父。令尊令严:都是指别人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先父:是指已经去世的父亲。先考:是指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
我国古代到处充斥着规矩、礼仪、等级,结合政治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实际形成了诸如服饰、婚嫁等文化内容,还有古代信鬼神、信风水,自然离不开“生”和“死”这一哲学主题,进而又有了形成共识并一直延续的墓葬文化。
在我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中,墓碑上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其中“故、显、先、考、妣”这几个字频繁出现,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指代和内涵。 “故”字,其意为过去的、已经逝去的。在墓碑上使用“故”字,是对逝者的一种委婉表达,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怀念与追思的体现。
其实逝者比活着的人事儿多,他们有时会跟后代斤斤计较,但无论怎样后代都会对先人毕恭毕敬,甚至崇拜,给自己先人立一块墓碑,并在上面写上“考、妣、先、显、故、讳、先生、老孺人等尊敬的称谓,以此表示对逝者的尊敬与祭奠,以及无限的怀念。
大约是人们不熟悉或不喜欢考妣两个字,现时生活中,给父母立碑的,大都用先父、先母,不用先考、先妣。专门看过不少公墓,也做过一些统计,立碑用先父先母大体要占七成以上的大多数,而且,立碑时间越近,用先父先母的比例越高。 有一点必须明确,在古汉语中,先考先妣和先父先母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有一个成语是这样说的,如丧考妣,意思就是说,就如同死了父母一样痛苦,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伤心和着急的状态,出自《尚书.舜典》,在先秦时期,考妣指的就是父母,无论是生是死均可用作,后来又把去世的父亲称之为皇考,死去的母亲则称为皇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