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借还、快速放款、息费透明……现在,不少APP都推出了借贷业务。但《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APP虽然宣称年化利率低,但可能会收取融担费等费用,导致总的借贷成本并不低。而且一旦逾期,消费者可能会被收取高额逾期费用甚至被暴力催收、冻结银行卡、支付宝等。
此前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近日,央行要求借贷利率“明码标价”,注明实际年化利率,引发网友热议。3月31日,央行发布今年第3号公告,指出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
追本溯源,中新网《各种APP都告诉我:你没钱,你得借钱,跟我借!》《当心!借贷APP,正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等系列报道获得网友热烈反馈,中新网将继续保持对“APP放贷乱象”的关注和报道。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0日电 题:借贷APP的“低利率”,是用数学在玩你。
两年前因生活拮据急需用钱,但信用“花”了(在一段时间内查询征信的次数过多)无法在各大银行、正规贷款平台借款,广东广州的肖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号称“不看信用,秒速到账”的贷款广告后,没多想便点击链接下载了这款App。
20万额度、利率低至个位数、凭身份证就能领,看到这样的贷款广告,你会不会点?不少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开,而就是这个试一试的动作,让不少消费贷公司“疯了魔”。“一面加大在各大类型流量互联网平台上的广告投放,一面也在加强线下的异地团队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