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区域供需不平衡、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及就业观念转变等多重挑战。”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代表建议,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锚定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度。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在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同样成为关键词——报告提到,去年,四川抢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25条产业新赛道;新的一年,四川还将突出抓好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型显示等“15+N”重点产业链。
□赵悦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四届新疆直播电商节上,笔者欣喜地看到:喜欢写歌、唱歌的“90后”女孩,在抖音、快手上发布歌曲视频,成为当红网络主播;50多岁的家庭主妇,直播做饭赢得了百万粉丝,带货收入丰厚……网络技术进步和智能手机功能的强大,为直播电商创业就业带来无数机遇。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强调“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围绕“人才竞争力”,在发布会上,怀进鹏等负责人多次提到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适配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区域发展所需,以及要完善相关的适配机制。
新京报讯(记者陈璐)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谈到近期一些高校调整本科专业的情况,他提出,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将落实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的要求。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扎根邮政沃土,直击产教融合难点,推动了邮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邮政专门人才为主的高校,学院自办学以来,尤其是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邮政行业办学,服务邮政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育培研一体发展”的特色之路。
编者按:民生大计,国之大者。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共商民生福祉,提出了一条条充满智慧与真情的意见建议。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再到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共富蓝图,无不彰显着“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的殷殷关切。
原标题:“岗位+培养”,人才更适配日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学徒制培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好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开展学生学徒、技培生学徒制培养工作,促进高质量就业。
一边是有人没活干,另一边是有活没人干。当下,技能人才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矛盾共存,既带来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阻碍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技术革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变革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依赖进一步强化。
对于此次调整,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日前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把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上海城市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纳入高校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全国政协委员、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姜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大学老师在假期走进工厂,成为企业与学生的桥梁。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契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不仅直接关乎毕业生能否顺利踏入职场,还对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郑亚莉(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央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果君)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稳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高质量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于建贵 马科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系统全要素有机协调、共同推进。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子系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中国青年报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教育强国建设画出一张“蓝图”。新春伊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省份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逐一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找目标、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