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曾业 李庆 谢颖一桥搭两地,蜀道变通途。在四川巴中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有一座特殊的桥——接龙桥。这是皇柏树做梁的木桥,也是一座米仓古蜀道桥。9月21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记者来到这座米仓蜀道古桥。
来源:【四川新闻网】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9月15日讯(川网传媒特别报道组记者 李长浩 袁文瀚 王宋伟 王冠楠 摄影报道)千年米仓道,早晚恩阳河。在川东北革命老区巴中市恩阳区,隐藏着一座千年古镇——恩阳古镇。其历史悠久,自古有“益梁之奥区,巴蜀之重镇”的美誉。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李庆 谢杰 谢颖 摄影报道米仓古道是陕西通往四川的古道,它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南北走向,由古代的巴人开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经过修缮的米仓古道渡桥经过修缮的米仓古道成了旅游景点走进米仓道,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迈步截贤驿,迈入一段岁月尘封的往事。
米仓道是陕西通往四川的古道,始于夏商,贯穿秦巴,由古代巴人开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是一个复杂的“路网”,数千年来,商旅、政客、兵家择道而行,留下众多历史遗迹。随着时代发展,米仓道渐隐于山林。探秘、寻秘、解秘,近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四川巴中开启寻“秘”米仓道之旅。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寻路古蜀道,探秘米仓山。近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团队再走米仓古道,距离上一次“重走古蜀道”大型采访活动,已经过去了七年时间。这一次我们决计不走寻常路,直抵米仓山腹地,一探鲜为人知的“米仓秘境”。大山苍茫,前路难测。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谢颖 摄影报道米仓古道是从陕西汉中到四川的一条重要蜀道,该道因经过米仓山而得名,在古代,它是联系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主要通道。米仓古道是中国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道之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米仓古道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录。
在四川南江县城,有一段约400米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处于米仓古道的必经之路上。它见证了米仓古道的繁华,如今却被淹没在城市的烟火气中,大隐隐于市,与市井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这段明城墙,是米仓古道穿越时空却又大隐于市的一个缩影。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谢颖 李庆 曾业米仓道,是陕西通往四川的古道,始于夏商,贯穿秦巴,由古代巴人开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在古蜀道中,米仓道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在新的时空交会点上,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第二站,开启寻“秘”米仓道之旅。
川观新闻记者 华小峰 李强米仓古道是最早的古蜀道之一,在恩阳境内绵延约40公里。米仓古道连接灵山秀水,串联蜀南汉北地区,滋生沿线无数古镇村落,留存千年历史文化画卷,自古具有“官之道、商之道、文之道、兵之道”的美誉。无人机全景拍摄米仓文化遗址公园。图为景观道旁的遗址公园。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曾业 李庆 谢颖寻路蜀道·米仓道的采访,从米仓道第一关“巴峪关”下山,回巴中南江县城,来到南江县博物馆。这个县城里的博物馆,馆藏27件国家一级文物、46件二级文物、467件三级文物。这一件件古老的文物,连接古今,承载跨越时空的沧桑米仓道故事。
图为巴陕高速公路南江段,旁边为米仓古道。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谢颖 曾业 谢杰 摄影报道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第二站,开启对米仓道的寻访。相对于大众熟知的金牛道,米仓道名气似乎略逊一筹。
长安古道为米仓古道一部分,起于平昌县境江口场,止于陕西汉中,是连接四川成都到陕西汉中的交通要道。1883年,廖纶带领村民修建汉中路龟背弯,题写“群山开路让人行”,刻《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等,这些石刻至今完好保存于平昌县城汉中路龟背弯的石壁上。
人民网成都4月23日电 4月19日至22日,2024年“名家走蜀道”社科普及春季活动在四川省广元市举行。广元市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踏访旺苍、剑阁两县,观光昭化一区,徒步金牛道、米仓道两条古蜀道,实地参观中国红军城、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翠云廊、石洞沟、昭化古城等近10处重要景点。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李庆 曾业 谢杰告别巍峨的米仓山,“寻路蜀道”采访组沿南江河一路下行,河畔的一片森森古柏,是我们采访的第二站,它就是与一百多公里外的广元剑门翠云廊、数千公里外的山东曲阜孔庙林齐名的南江皇柏林。虽贵为“皇柏”,却极为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