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壶口瀑布,品吉县苹果。”滚滚黄河水一路奔腾至吉县,留下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美景观,吕梁南端、黄河之滨独特的生态条件形成了孕育苹果的天然优势。9月20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中国苹果之乡”山西省临汾市吉县,这里80%以上的农民收入来自于苹果,8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苹果实现了脱贫。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这是好多人对陕西的印象,如今的黄土高坡已是青山绿水,每到夏秋交际的七八月份,山沟里、坎田上、房前屋后、满山遍野椒红叶绿,麻香四溢,这里有种花椒名叫“大红袍”甚是出名,农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的老人往往种着五六个人的地,种植花椒成了好多人的选择,在陕西的韩城、蒲城、宜川等地面积较大。
甘蔗属于温带和热带农作物,在我们北方人的印象里,甘蔗一直是长江以南种植,是生长在南方种植的,北方的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吃从南方运过来的甘蔗,但是从来没见过甘蔗苗长啥样,如今我们北方人却可以在家门口体验一把在甘蔗园里吃甘蔗。
我与陕北结缘,是因为嫁给了陕北人。对于陕北的印象,其实挺矛盾的,以前既听说陕北地方贫瘠,生活贫穷,又听说陕北因为有石油和煤,他们很有钱。自从有了陕北的老公,才知道,贫富差距太大了,有石油和煤的地方暴发户多,没有这些资源的,其实也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
今年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携手沿黄省级党媒以及山东16市党媒发起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记者选取万里黄河的九个标志性点位,蹲点十二时辰,以小见大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变。
“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这首流传在百姓间的打油诗,描述着今日的延安景色。在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抬头看,满目青山;低头看,碧水汪汪,很难想象这是坐落在陕北的小山村。在过去的近30年里,这个小山村实现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蜕变。
作者供图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近日回老家,大风还是那样畅快地刮过,家门前的那道坡也还在,但已经“垂垂老矣”。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让它不仅后移了十多米远,看上去也低矮了很多,甚至有些“支离破碎”了。沟壑和断谷像深深的皱纹,遍布在它的周围。
坐在火车上,看着不断向后掠去的景物,听着乘客们的一口延安话,喜悦与温暖充盈心底——回家了! 本想把书包放到旁边的空座上,却尴尬地发现有人已经放过行李了,只好另寻“安包之处”。 “诶,小姑娘把包放这儿吧!
碛口镇李家山村民居。 高茜 摄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黄土高坡即黄土高原。从地理位置看,横贯晋陕蒙宁甘青等省区,面积30余万平方公里。陕北地处黄土高坡腹地,千百年来,受雨水冲瓜,水土严重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特殊地貌。新中国成立以前,依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民靠天吃饭,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