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多光谱成像场景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 通讯员 雷茜)近日,在西安环城公园里的一块开阔地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慧琴研究团队操控着无人机,按照预先划分好的区块,给城墙密密实实地做“体检”。这项工作他们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
来源:【中国文物报】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开展的2024年 “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议,已于近日揭晓名单。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革命文物部,了解他们的事迹。
【专家点评】在“文物热”的背景下,文物保护与修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然而,文物修复人才依然稀缺。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体系起步较晚。中国文物保护的创始可以追溯至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立,它是中国现代最早专门从事古代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及调查研究的机构。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理、工交叉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
【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赵嘉伟 龙军早上八点钟,湖南博物院藏品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董鲜艳端坐在工作室内,桌上摆放的丝织品文物花纹繁复、色彩艳丽。来不及喝一口水,与文物的“约会”便占据了她的身心。
2024年11月,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陶瓷金属文物修复室内,专业技术人员在对从意大利回归祖国怀抱的彩陶文物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自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
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系列综述之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方式,培育湖湘文化传承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人才兴,事业兴。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的文博专业人才队伍。
【带你一起看大展】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戴宁馨纸墨留香的院藏书画、重现光华的明铜象炉、造型精美的机械古钟表……7月2日,沈阳故宫博物院首个文保专题展“宫藏永续——沈阳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在銮驾库正式面向公众开放,50余件完成修复的院藏文物集中亮相,让观众领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