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学习了于晓非老师讲的楞伽经,听到了实修部分,老师把这部分分解成了“两种观察,五种思维”。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无似相境界,无生、住灭,如是思维恒住不舍。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唐代玄奘大师西天归来创立的慈恩宗便是基于印度唯识学而起,并由弟子窥基法师将其发扬光大,但之后却迅速在中原失去市场,日后宋元明初汉传佛教之中,鲜有唯识相关知识的流传。
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用汉语写作佛教哲学方面,恐怕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去做,那是老一代人写的,所以我过去一直都放弃了,这两三年也有想起来想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这一代60后做佛教哲学的人太少,现在大家又都去做佛教文献,都去做佛教史,反倒做佛教哲学研究的人,特别是写佛教哲学研究著作的人,基本上在大陆都没有人有这个想法。
瑜伽师地论1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 你们是不是真的要修行求证?如果不是在真实求证,我认为你们听这个课,是对自己的一个虐待,也是在浪费时间;如果真在修证上有追求,要真正实验的,则要特别注意这几段,这是提起大家的注意。
玄奘三藏当年为了求取《瑜伽师地论》的梵本而西行取经,历经漂泊19年终于再度回到了长安。众所周知,玄奘是中国佛教唯识学派的实际创始人,他也是中国佛教学僧水平的最高代表。但是,玄奘的唯识学在法相窥基之后就不传了,直到近代才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最近出于对大乘教理结构的好奇翻阅了一些唯识的资料,因只很粗浅的浏览了一些皮毛,而有这样的困惑:万法唯识,实际上究竟是如传统一般无神论者立场上去批判的的主观唯心主义;还是打个比方说比如有情不能直接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生灭色法的本质你直接取是取不到的,而是它所显示的表象(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