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大量的篇章涉及君子的讨论,可以说“君子”是孔子心中为人处世的一个标杆,无论孔门七十二贤如何贤德,孔子却也没有称呼谁为君子,那么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论语》中关于君子的三变,这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怎么还变来变去的?
/**/ 学而篇第一 《论语》二十篇,本篇最重要。朱熹指导读者“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知晓”。本篇是总纲:为人生突出一个“学”字。全篇16章,读每一章都要用“正己”二字贯串。 1.
何谓君子?《论语》中并没有广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定义。事实上,“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不能也无法作出一个完善的定义。或者说,能被定义出来的“君子”是不完满的。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显然,“不忧不惧”描写了君子生命品格之一面,却不是全部。
“君子”概念是经由儒家学说打磨形塑的文化符号,尤其在《论语》中,孔子劳神苦思、不厌其详;《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作者:盖立涛(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