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农民丰收节、黄河大集还是四季村晚,在我市各乡村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总有文艺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唱得嘹亮、舞得精彩、演得投入,扮靓了每个乡村的文化活动,也让村民们在每一次的欢声笑语中为乡村振兴凝聚起精神力量。
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12日电(通讯员 赵洁 )“嘡嘡嘡嘡……”9月9日,晚上7时许,在新泰市羊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随着一声锣鼓开场,接着板胡、二胡、笙等乐器奏响,公园内顿时热闹起来。“党的富民政策好,老百姓日子乐开怀。
本报讯 (记者 张剑平 通讯员 薛雅婷) 连日来,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事情在临县城庄镇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中引起热议,该镇所属小马坊村唱了三天戏看客上万人,再现当年农村赶集起戏时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盛况,一改人们印象中农村演出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的尴尬,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助力当下
潮新闻客户端 金阿根“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远近都闻锣鼓声,村村搭台做戏文。”不知道家乡人为什么把演戏叫“做戏文”,看戏说是“看戏文”?我小时候的春节,村村演戏文,家家邀亲戚。从正月初五开始,到元宵节达到高峰。乡间有句话叫“做戏做到二月,拜年拜到麦熟”。
韩克和他的乡村剧团,经历过N次不可能,又创造了N+1次可能。在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面临解散之时,韩克和一众养牛的、养羊的、开拖拉机的农民白手起家,“救活”蟠龙梆子。每次遭遇困境,剧团总能绝处逢生,目前已经拍摄制作完成30部“龙标”电影,并且走上国际舞台。
听说县里来的秦腔名角拉开阵势要在村里连唱三天,这个消息马上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开来,临唱前台下早已是人头攒动,卖小吃、弄杂耍的摊子也在周围迅速铺开,全都等着天黑下来后那一片敞亮的台子上演精彩的节目,戏还没开始,人们都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要演什么选段,又是哪号人物来演唱。
韩克和他的乡村剧团,经历过N次不可能,又创造了N+1次可能。 在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面临解散之时,韩克和一众养牛的、养羊的、开拖拉机的农民白手起家,“救活”蟠龙梆子。每次遭遇困境,剧团总能绝处逢生,目前已经拍摄制作完成30部“龙标”电影,并且走上国际舞台。
戏台搭起来,山村就热闹起来了,年戏裹挟着年味沸腾了浙东四明山麓。戏班子一落脚,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的鸟一样很快飞遍方圆十几里,人心也像长了翅膀一样扑腾起来,男女老少,或骑车,或步行来到村里,大家互相招呼着:“看戏去喽!”做戏文的那些日子,村庄被喜气充盈着。
夜色戏剧两相宜。小金县宅垄镇村民演出藏族实景剧《马尔娃》。实景剧《马尔娃》的演员均为本地居民。实景剧《马尔娃》展示当地生活日常。图片均由刘国兴提供广袤山野里,锣鼓声声,一群男女老少围聚在阿坝州小金县马尔锅庄传习所前,吹起螺号打起鼓,轮番和歌对舞。
到了戏场,发小就拉着我的胳膊只往戏台前跑,跑去也不是抢位置,而是要和其他小伙伴在前面图个热闹,那人真是个多,一个人紧挨着一个人,在人群中把人向前推一下,又向后倒去,故意左摇右摆,大声吆喝,只是个乱闯,周围所有人都站不稳当,前面认真看戏的大人们最不想看见的场景,这时有的大叔、大爷开始喉骂,那家小兔崽子在捣鬼,见大叔、大爷骂的特别厉害,发小喊了一声快跑,我们在倒乱的人群中四处乱逃。
儿时,正月里唱大戏,是乡间一大盛事。正月才开个头,年还没有拜完,大戏就要上场了。那时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唱戏的消息一传出来,就像风一样吹遍了乡间的角角落落。听到这个消息的人们,见了面就会相互转告,约着一起去看戏。那份快乐欲飞的心情,真的是什么也不能比的。
文/唐佳怡 广雅中学高二(5)班每年正月十三,据说是“太公诞辰”,我家乡的村子里总会请采茶戏戏班来表演。我已经记不清小时候听过哪几折戏了,但戏场上瓜子花生的香味、悠扬的笛子声、震耳欲聋的鼓声,还有外婆的呵斥声,至今仍萦绕在脑海。
图为多朴村戏班正在排练。 王伟臣 摄中新网百色3月21日电(王伟臣)3月21日,记者从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县城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车程,来到群山环绕的巴头乡多朴村多朴屯。转弯处,一个古朴的戏台在路边树丛中若隐若现,有节奏的锣鼓声却听得真切,村民梁进操正组织戏班排练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