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发生在眼睛内部的恶性肿瘤,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明、眼球摘除甚至死亡。在山东枣庄,有一对父女都患有这种罕见的癌症,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坎坷、艰难和感动。恩恩(化名)是一个活泼可爱的4岁女孩,她的双眼曾经明亮如星。
一般发现早,肿瘤局限在眼内,没有发生转移,对生命的威胁是不大的。但能不能保住眼睛,则要看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以及治疗的具体效果,如果眼内治疗后,能一次次看到肿瘤在缩小,钙化,则有很大概率是可以保眼成功的。
这一发现来自全球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介入化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院士牵头,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和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等全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中心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牵头,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和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等全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中心,开展全球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介入化疗
中新网南昌8月14日电 (吴鹏泉 赖用平)江西省儿童医院14日消息,该院为一名女婴开展了江西省首例视网膜母细胞瘤选择性眼动脉灌注手术,目前女婴正在康复中。8月11日,江西省儿童医院为一名女婴开展了江西省首例视网膜母细胞瘤选择性眼动脉灌注手术。
淄博4月11日讯 前房穿刺放液,玻璃体腔化疗,对肿瘤进行冷凝、激光光凝……4月10日早晨八点过,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内,一场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持久战”拉开序幕。当天该院眼科以8小时连续“作战”,为20个跨省求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家庭打通了生命的绿色通道。
10月21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杨华胜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钱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发表了题为“Three vs 6 Cycles of Chemotherapy for High-Risk Retinoblastoma :A Randomiz
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钟嘉欣刚出生的孩子检查出患有恶性肿瘤,看似不可置信的问题,但却真实发生在烟台。前段时间,烟台山医院眼科医生在为一位出生38小时的婴儿进行常规新生儿眼病筛查时,就发现了问题。该婴儿在接受常规新生儿眼病筛查时,医生发现她的右眼眼底长了一个约2mm×1.
10月21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杨华胜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钱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原创临床研究论文,证实了“3个疗程的CEV化疗方案与传统6疗程方案对于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具有相同的疗效”,这有望使更多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
降低患儿痛苦,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减少化疗疗程,一项历时超过十年的临床研究有了最新成果。记者在10月22日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成果发布会上获悉,面对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科专家研究团队证实了3个疗程的化疗方案与传统6疗程方案具有相同的疗效。
10月21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原创临床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针对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疗法,该疗法将原有的6疗程化疗缩短为3疗程,在保证相同疗效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化疗的副作用及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10月22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发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针对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疗法,该疗法将原有的6疗程化疗缩短为3疗程,在保证相同疗效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化疗的副作用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孩子的眼病中,有一种恶性肿瘤叫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近日,8个月的女婴悦悦(化名)不幸确诊该病,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经过眼科、介入科、血液肿瘤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后,结束了现阶段治疗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