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名气可并不比孔子差,汉文帝尊崇的“黄老之学”就是黄帝与老子的学说。还有老子写的《道德经》也不简单,不仅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指导,还被称为“万经之王”,在全世界都有名。
现在普遍的理解是草扎的狗,用来祭祀的,祭祀完了就随便丢弃了。我觉的不能这样理解。为什么呢?首先这里的仁,就是当仁慈来讲,因为道德经里有一曰慈,二曰勇..而且春秋时期已经有了仁爱非攻的墨家思想,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已经产生了仁慈这个词语的文字环境,天地不仁,怎么能当果仁的仁来讲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本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两句话,历来都存在着很多曲解和误解,甚至有人将其理解为带有蔑视意味的言语。
据传老子活了100岁,传世作品是5000余字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余字,但其广博、深奥、浩渺的思想,对文化、哲学、宗教、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