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赵曼如 济宁报道当“非遗”遇上直播,会碰撞出怎样的化学反应?济宁市开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形式,用直播镜头记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精湛技艺与生动故事,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生机。
2023年“非遗广州红”网络宣传活动以“非遗粤传承 漫步广州红”为主题,联动广州本地一百多个城市空间打造非遗主题漫步地图、非遗奇妙剧场巡演、元宇宙漫步街区三大板块活动,展现贴近生活又丰富多元的“互联网+非遗”生活方式。
作者:刘桂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非遗文化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沉浸式体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之外,非遗与微短剧、视频网络日记等创新文艺形式、网络传播方式的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活力。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科学技术为核心推动力。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同样以数智技术为重要支撑,以创新为突出特征。具体到非遗领域,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新兴数智技术的突飞猛进,非遗传统生态发生着深刻改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非遗承载着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从相关学界到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新网厦门7月18日电 “苏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和团队以非遗传承发展为使命,守正创新,借助‘数字非遗’手段,致力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推广传播,同时我们也秉承‘绣随时代’理念,推动非遗和互联网融合,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共存。
中新网上海11月23日电(记者 陈静)传承方氏针灸、扎根社区基层中医药工作逾十年、成为民众心中的“护眼人”;郑氏黄帝九针医术传承人在云南边远地区乡村义诊,为民众缓解疼痛;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大学生通过中医科创与海派中医志愿服务、用双语创新传播形式将中医药非遗传向海外……23日,第二届
央广网北京6月8日消息(记者 宋雪)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非遗正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沉浸式”非遗体验更加丰富。据统计,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
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在盛世中绽放出特别绚烂多姿的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百花园中的“奇葩”,继昆曲于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被列入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3项入选,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进入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兴起。作为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短视频相比于单一的文字、图片或音频,具有更高的传播势能、更大的内容密度和更强的感染力,短小便捷,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节奏,也因此逐渐获得各大互联网平台、网民和资本的青睐。
大众网记者 郑一菲 见习生记者 张静雯 淄博报道淄博师专百艺文创工作室从“传统扎染工艺”传承出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传承,打造手工艺传播途径和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真正地“见人、见物、见生活”,达到以成果促教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18日电(徐先丽 吴钧寒)近日,桂林移动5G探非遗直播团队深入风景秀丽的龙胜乐江江口村“一粒谷”蜡染扎染坊,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染体验活动,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借助5G技术将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实时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之美。
非遗奇妙剧场巡演活动现场。中共广州市委网信办供图“咚咚咚哒,咚咚哒……”鼓点在广州市文化馆响起,将舞狮与街舞相结合,创新醒狮表演模式,现场正以“舞狮+舞蹈+说唱”的形式,展示国潮醒狮魅力。一场传统与潮流碰撞的非遗创新融合表演在主舞台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