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教务处获悉,近日复旦大学成功获批“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于2024年正式启动招生。
今天(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姜育刚教授、吴祖煊副教授、薛向阳教授与大数据学院付彦伟教授等共同完成的项目“多元协同的视觉计算理论与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复旦大学2025年“数学英才班” 体验营报名通知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关于加强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持续推进“未来数学家摇篮工程”建设,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数学中心将继
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A General Molecular Structural Design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pyroptosis that can be Activated within 10 s Irradiation”在线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
来源:鲁网 12月19日上午,复旦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子彬院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复旦大学 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以下简称“孵化中心”)正式成立。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张熙伟出席并见证签约。
9月4日晚,在新学期第一堂《走近人工智能》课上,主讲教师、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请出“神秘嘉宾”。大屏幕上,两个长相一模一样、有着相同语音语调、动作方式,穿着同样藏蓝色文化衫的黄萱菁坐在沙发上向同学们打招呼,台下同学们热烈回应。
2024年11月2日下午,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导,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上海数据研究院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金光集团思想库”支持的“上海智库论坛·上海数字科技产业发展之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本文作者:房家瑶来源:硬AIAI能自己复制自己了,人类还能掌控局面吗?复旦大学研究人员于2024年12月9日发表的一项开创性研究表明,来自Meta和阿里巴巴的两个大型语言模型(LLM)成功实现了无需人类干预的自我复制。目前这一结果尚待其他科研团队的进一步验证。
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打开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复旦将实现AI“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麦肯锡“2022全球AI调查”显示,全球领先国家AI使用率已经达到60%左右,而中国目前的AI使用率仅为41%,仅有9%的中国企业可借助AI实现10%以上的收入增长,而领先国家有19%的公司能实现增长。
“如果已知图像侧面,可否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图中人物的正面、背面图?”“已知线框图要实现效果图,又该需要什么数据来实现?”……在《AI考古》的课堂上,复旦计算机科学学院金城教授正向学生们介绍AI技术在图像生成方面的运用潜力,并抛出互动问题。
3月11日,《南方周末》刊登对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专访文章《复旦将进行一场“大手术”式的改革》,金力在采访中表示“跳出现有的学科概念,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 “文科招生的比例,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重浪”。
科技盛会与科技之城的深度融合,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科创中心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20年“外滩大会”永久落户上海以来,科技的脉动与生活的韵律,在这座城市中持续交汇碰撞,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创新火花。科技发展浪潮奔涌,科创之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