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个很沉得住气的人。作为一个外国人要利用吴国的力量为自己父兄报仇需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把老朋友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就是伍子胥的一步好棋。因为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手下所谓的死士虽然不少,但是真正能为他冒死做成大事的人并不多。
因此,他作为水战大师,在吴国的时候,建了我们中国的第一支水军。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伍子胥》八篇、《水战兵法》十篇;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伍子胥试经章句》《遁甲文》《遁甲经》等;《太平御览》又提到有《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可惜均已失传。
人们对他俩都能说出个符号化的故事来,屈原投江,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这是民间对他们的基本印象。两人皆去国怀忧,成了千古悲剧,形象最贴合“孤愤”二字,太史公写《史记》,最想抒发“孤愤”,大概真正的愤恨,多是孤寂,如暗夜踽行,唯有独自负重。
(图)伍子胥 雕像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伍子胥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484年,由此可见伍子胥是一个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得历史记住他的人,并不像那些显赫的贵族的出生日期会被写进相关史料,但他卓尔不凡的成就使得他青史留名。
再说吴王僚爱吃烤鱼,专诸就学了一手烤鱼的好厨艺。这天他受吴王僚邀请,烤了一条黄河大鲤鱼,将“鱼肠剑”藏于鱼腹之中,托在盘中献给吴王僚。然后就是刺杀成功,而专诸也被吴王僚的卫兵给刺死。于是专诸成就了他第一刺客的美名,而公子光则成就了他的一番霸业。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天人之分到战国末期才由荀子提出。在儒家内部,孟子讲道德天,主张天人合一;荀子讲自然天,主张天人之分,二者思想是对立的。然而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有《穷达以时》一篇,其中明确提到天人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