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桥乡红星新闻此前报道,老村医赵某被控“非法行医”,获刑10年后又改判2年11个月。记者走访了解到,乡镇卫生院和私立医院,都面临着人才难招、资源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困境。偏远山区一些年纪较大、出行不便的村民,仍然更加信任熟悉的、可以随时上门的“全科”老村医。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七年代,曾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遍布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区域,农忙时与普通人无异,该务农务农,但到了农闲时,他们则背上药箱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每当看到这些人的身影,当时广大农村的无数老百姓都会倍感心安。
从评论区来看,有些地区目前还是没有任何的补贴政策、有些地区虽然有政策,但是补贴发着发着就“不见了”、还有的地区乡村医生们反馈补贴每月200元,属实是有点低、其余大多数人员补贴基本在300元-1000元不等。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这篇调查报告中,那些在农村既要扶犁耕地种田,又要帮人看病打针的半医半农卫生员被第一次正式称为“赤脚医生”。
张老成为左村唯一的赤脚医生,他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大队十分器重他,他在为村民诊 治时可谓竭尽所能,也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与支持。来自两方群体的正向评价体系使张老在 村中逐渐变得德高望重, 一举成为村中名人,当时无人不闻张老之名。
乡村医生,最早的身份是半农半医,也叫“赤脚医生”这就和早期的民办教师,是一个性质,都是出身于农民,身份也是农民,成立民办教师,是因为教师短缺,学生又出现高峰时期,培养教师出现断档,才从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中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