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通讯员刘晓平蒋芳数九寒冬,多数人都“猫”在温暖的屋子里看着电视,喝热茶,享受惬意时光。可是有这样一群人,却在寒风中辛勤劳作,只是为了生计。昨日记者在汉川中洲农场见到了一群挖藕工,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感悟他们劳动的价值。
腊月的鄂西北,河水冰冷刺骨。1月13日,郧阳区柳陂湖百亩藕塘中,几位男子身穿半连体皮衣,赤臂弯腰在泥水中挖藕。“一斤藕能卖3元钱,每天能挖100斤左右。”62岁的王富国和28岁的小儿子王金伟双腿踩在泥潭中,胳膊上满是泥巴。王富国告诉记者,他家在柳陂镇亮子湾村。
清明前后,把藕种种下,到了夏天,荷叶田田,荷花依依,莲蓬朵朵,莲农收获满满。挖藕技术活先用四齿耙将泥土挖开,找到冒尖的藕芽后,再改用藕镰,围着藕芽慢慢地拨开泥土,藕长到哪,就挖到哪,待整根莲藕露出来后,再小心翼翼地拔起…
1月6日,小寒。清晨的黄河西岸,寒风萧萧,荷塘水面成了厚厚的冰盖。此刻,荷塘中早已没了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诱人景致,目之所及皆是凋零。晨光照在万亩荷塘,枯萎藕秆像是贴上了一层金箔,闪着耀眼的光。眼前的景象让大荔县金裕村莲藕种植大户何龙喜上眉梢。
他们,生活的一半时间泡在泥里,指甲周边常年附着一圈黑泥,手掌上布满被泥水泡白的茧巴;他们,天天与泥浆较量,从污泥中“淘金”,“挖”出一家老小的经济来源;他们,夏天冒着酷暑,冬天顶着低温,穿着只露出脑袋的“水鬼衣”,在或炎热或低温的水里讨生活,而支持他们信念的就是,淤泥里“藏”着“
“通电了,水来了,水来了……”9月3日上午10点过,烈日炎炎下,在铜梁区土桥镇大磨村,随着工人们一声欢呼,一大块莲藕田“咕咕”喝上了淮远河水,镇村干部和业主都松了一口气,“至少帮我挽回了几十万的损失。”莲藕种植大户阳礼台感激地说。连日来,铜梁区持续晴热,农作物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寒冬,河南省灵宝市西阎乡黄河滩区的万亩“阌乡九孔莲”开始收获了。当一根根味道鲜美莲藕走上百姓餐桌时,却有很多人不知种藕挖藕的艰辛。阌乡曾是一个拥有3000年文明史的县城,1954年6月21日撤销阌乡县并入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