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5日讯(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谭志琼)光存储技术具备一系列独特优势,适合长期低成本存储海量数据。传统商用光盘最大容量仅在百GB量级,发展可同步实现超分辨写、超分辨读、三维存储及长寿命介质,是近十余年来光存储研究领域的世界难题。
传统的光存储技术受到衍射极限的制约,容量有限,难以满足信息爆炸式增长的需求。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基于双光束超分辨技术,实现了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成功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储存也是激活数据要素的核心动能。根据研究机构IDC预测,从2018年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从33ZB增至175ZB,其中,我国的数据量将从7.6ZB增至48.6ZB,跃居为全球第一。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顾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文静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在信息写入和读出两方面均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超分辨纳米级三维光盘存储器,对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1Pb等于1024个Tb,时下主流的移动硬盘,一般都是Tb量级的。您能想像 一张光盘的容量有望达到1.6Pb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让Pb量级光盘成为可能。
存储容量是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近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2月21日,上海光机所阮昊研究员展示“超级光盘”。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这对我国的信息存储领域来说,可是个了不起的突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1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22日在江苏南京揭晓发布,嫦娥六号月背采样、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等10项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1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22日在江苏南京揭晓发布,嫦娥六号月背采样、首张“宇宙地图”照片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分别入选。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姚雪青制图:汪哲平图为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供图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江苏南京揭晓。
昨天,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南京揭晓。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01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6月25日,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完成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1935.
来源:人民日报 制图:汪哲平图为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供图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江苏南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