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日本共同通讯社网站5月12日报道,原题:因电视剧而意外走红,上海话究竟是怎样一种语言?因为一部电视剧大火,上海话意外地在中国年轻人中走红。在上海当地,还出现专门的上海话学习讲座以及脱口秀表演等。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后各地人口流入上海,形成这种独特的地方语言。
上海开埠之后,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海纳百川华洋杂处之下,许多外来语融入到上海话之中。所谓“洋泾浜”,原指带有地方口音的不纯正英语,而这些一度被人瞧不起的“洋泾浜”却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上海话之中,成为了上海话日常用语中的一分子。
白相与白相人 “白相”是一句经典的上海话。外地朋友只要学三句上海话,里面恐怕就会有一句是“白相”。 “白相”啥意思?当然是玩耍的意思了。 为啥“白相”是玩耍呢? 这就要从“白相”的“相”字说起了。 “相”就是看。
这个春节档哪吒太!爆!了!据网络平台数据(灯塔专业版)《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突破60亿元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许多网友表示没想到《哪吒之魔童闹海》能这么好看还要二刷那么问题来了“哪吒”用标准的上海话到底该怎么念?“拿作”or“挪作”?
上海话里有不少带“门”的俚语,比如“门槛”,字面意思是指门框下部的横木,也引申为计算得失的本领、窍门;比如“茄门”,并不是茄子做的门,而是不起劲、没兴趣的意思。“打过门”“门槛精”“茄门相”……上海话里的这些“门道”,你都知道吗?你还知道哪些带“门”字的上海话呢?
当吴侬软语邂逅数字智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310——3月10日”这个承载上海城市记忆的特殊日子,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党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当上海话遇到大模型——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上大钱伟长图书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