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致远舰舷窗出水中国网财经10月9日讯 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辽宁丹东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基本确认“丹东一号”沉舰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这也意味着由丹东港集团全力支持的“丹东一号”沉舰考古项目顺利进入新阶段。
致远舰上发现的武器弹药。致远舰上发现的餐具残片。(本文图片为受访者提供)核心提示记者8月8日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历时7年编写而成的《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正式出炉。这是我国“甲午沉舰系列”首个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据央视报道 去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其具体身份引发关注和猜测。最近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篆书“致远”二字,确认它就是100多年前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广大渔船民:根据丹东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大台子注册登记渔船信息,从2020年5月1日伏季休渔期开始至今,我区会同大台子港监渔政、丹东市渔业服务中心、丹东船舶检验监督执法大队多次联系渔船船主,至今仍有338艘渔船船主未能联系到。
去年,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中心在我国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没战舰,并命名为“丹东一号”。从今年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对“丹东一号”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一大批文物陆续出水。经过对文物进行分析发现,这艘战舰就是甲午海战期间沉没的“致远”舰。当年奋力撞向日舰的“致远”舰终于确定了身份。
据辽宁省丹东市委网信办官方微博5月30日消息,东港市政府当日通报称,自5月25日凌晨4时23分,辽丹渔23937号失事至今,东港市政府按照丹东市部署,与丹东海事局、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搜救力量,全天候开展人员搜救工作。
法制晚报快讯(记者 王选辉)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今天上午,法晚记者(微信ID:fzwb_52165216)了解到,由于气候变冷、水下能见度降低等原因,今年的致远舰探捞考古调查工作将在今天结束。
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丹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通过近两年详实的水下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丹东一号”是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这段深埋海下120余年的悲壮民族记忆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拨动了整个中华大地的神经。这是“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现场。
历时三年,判定辽宁丹东港海域沉船“丹东一号”为致远舰;专家建议设博物馆展示历史价值121年前甲午战争烟消云散,几万人的生命消失。曾经辉煌一时的北洋铁甲海军化为碎片,散落四方。甲午中日海战,国人记住了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
“新春走基层”原标题:鹿岛守边关 情暖护平安新华社记者 张逸飞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鹿岛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晓南,照例和同事们来到码头维持秩序。大鹿岛悬于黄海之中,面积仅为6.6平方公里。海岛被大海拥抱滋养,也因大海阻隔而导致交通不便。
日前,丹东市纪委监委通报2起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2023年6月,王全国未按规定管理辖区内渔船,违规让某“三无”渔船套用船号,并出具虚假《情况说明》,致使相关部门对该渔船予以放行,后该渔船在违规捕捞作业过程中与其他船只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