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AI快讯,近日,壶化股份研制的隧道爆破智能装药机器人试机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隧道智能施工的最后“一公里”。该技术与自动钻孔机的合理匹配,解决了各种地质环境下爆破和施工的难题,使我国的隧道工程施工作业水平跃上世界新高度,进入全过程智能化时代。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孙大为主任医师、朱兰主任医师、任常副主任医师等参与设计的蛇形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以其创新性和应用潜力,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名单。近年来,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发展迅猛,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一款微型仿生机器人,身长仅有2厘米,外形就像一只昆虫,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自主研发的。置身一堆石块之间,“昆虫”机器人行动矫健、穿梭自如。经历了砂石环境的考验,“昆虫”机器人还能挑战什么特殊任务呢?
6月12日上午,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以下简称“上交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在入馆人流中,有一位特殊的双足机器人,在众人瞩目下完成了从世博展览馆北广场“步行”到H1馆展台的参展之旅。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6月12日上午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
“昆虫”机器人,身体最长尺寸仅有2厘米,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自主研发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置身一堆石块儿之间,“昆虫”机器人行动矫健、穿梭自如。经历了砂石环境的考验,“昆虫”机器人还能挑战什么特殊任务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邹俊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可穿戴的变脸面具,实现一张面具在多个相貌之间的无痕切换,为人形机器人的面部变化和情绪表达提供全新思路。据邹俊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到杭州中国伞博物馆“新白娘子”机器人。
来源:【冰城+】“这个猪舍监测的覆盖面还可以再优化一下。”“可以,生长曲线的数据一会儿再演算一下。”在哈尔滨工程大学21号楼的智能图像语音处理实验室里,信通学院苍岩和陈春雨带领的机器学习与信息处理团队正在电脑前讨论团队研发的智能生猪养殖机器人的优化升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香港12月17日电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17日公布,通过中国国家航天局遴选,获委任领导嫦娥八号多功能月面作业机器人暨可移动充电站国际合作项目,研制具灵巧操作及移动充电设备的多功能月面机器人,为国家探月任务作出贡献。
00:40“导盲六足机器人”具有视觉环境感知功能,可自主导航至目的地、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编辑 张呈君(00:40)“你好小狗,我要走到学院大厅。”戴着眼罩的测试者手中握着导盲杖,杖的另一头连着一只六足机器小狗。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旗下丰田研究所(TRI)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旗下波士顿动力公司,正携手研制具有人工智能(AI)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丰田方面表示,生成式AI能让机器人通过学习更快地掌握新技能。
中联重科研制的人形机器人。中联重科人形机器人在生产车间试上岗。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刘成坤 供图长沙晚报2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通讯员 刘成坤)长得人模人样,已在工程机械生产装配线上试上岗,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仓储物流、柔性制造、商业服务、居家养老等场景。
10月10日,记者从西安航天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自主研发的4000公斤级背负式自主移动机器人成功交付用户并上线运行,标志着公司智能移动机器人系列产品在提升物流运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上迈上新台阶。
来源:【冰城+】哈尔滨工程大学信通学院苍岩和陈春雨带领的机器学习与信息处理团队,历经8年研制成功系列智能生猪养殖机器人,可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生猪生长状况,为生猪饲养提供科学指导,为智能养猪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成果已应用于4家智慧养殖类上市公司以及5家中央企业、中小企业,预计可
来源:【未来网】随着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大多数的场景下机器人已经能够取代人工进行工作与探测。但在一些复杂的场景下,传统的单一运动模式机器人往往难以有效工作。因此现阶段机器人朝着更加灵活,多功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