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妍妍编辑|妍妍前言蒙古土尔扈特部的大迁徙是历史上一段引人注目的传奇。他们为何在风雨飘摇中主动西迁欧洲,又为何在百年后毅然回归中国?
《土尔扈特族源世谱》有一点应该重视:“编年记事显然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写下来的”。它比《唐会要》、《唐书》等这些由一帮人被养在庙堂、用两三年时间根据统治阶级的需求从遗留的文字中断章取义的选取而成的唐史可信度要高几千倍。
众所周知,蒙古人是由古代众多的游牧民族组成的,主体是讲蒙古语的部落,其远祖可追溯到匈奴和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公元1206年 ,铁木真在斡难河(今古蒙国鄂嫩河)源头,召开忽里台大会,向蒙古全国称大汗,也就是成吉思汗。
提到中秋节,眼前浮现的是高大的槐树下,皎洁月光照在黄灿灿的月饼上,家人与好友围坐石桌石凳,把酒言欢,食饼赏月,时不时大门被人敲开,定是远离家乡的儿郎携妻带子手持厚礼谢,前来团聚,整体呈现出仅次于春节的轻松快乐气氛。
1771年,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首领渥巴锡毅然率众东归。历时半年,战损10万,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如今的新疆和静县,生活着3.6万土尔扈特后裔。在县城的街心公园,寻访人高文麒偶遇了一曲“在水一方”。
连绵的群山、辽阔的草原、蜿蜒的河流,山水之间,一支浩浩荡荡的马队出现了……虽然已过去了10年,和静县东归乌兰牧骑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巴都玛拉仍清晰地记得大型实景剧《东归·印象》在巴音布鲁克景区首演时的一幕幕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