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作为花鸟画中最小的一个分支,熟悉它的人或许并不太多。“锦灰堆”起于元,盛于清末。“锦灰堆”到底是什么。“锦灰堆”,原本是画家对书房所见杂物随意的勾勒,花鸟、山水、人物、书法都可入画,这里的“灰”不是指的灰烬,而是指的经火烧、撕裂、腐蚀后的残片,是一种“破相”的状态,而“堆”就是将这些残破的文物片段堆在一起,所构成的画面,就叫“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有关“锦灰堆”最早的记载起源于钱选,他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是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入元后拒绝做官,以书画为事业。
10月15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周村区人民政府主办,淄博市文化馆(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千载锦灰 匠心堆旧”锦灰堆非遗保护成果展开幕式成功举行。
关于“锦灰堆”的说法,最早起源于何时,并无准确文献记载,传说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清代。“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有本书叫《锦灰堆》,书中的《自序》里写道:“元钱舜举作小横卷,画名《锦灰堆》,所图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
上图中,所有的元素通过“如意”的造型进行组合。“锦灰堆”有“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之誉,于其背后,其实是一种被岁月沉淀过的文人情怀,是一种被多个时代检验过的怀旧美感,是一种对画作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一种对深厚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古籍记载:“钱选, 湖州人, 字舜举, 号玉潭、誓川翁、习懒翁等。
【文化名片】锦灰堆属于传统美术的一种,古香古色、耐人寻味,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艺术表现形式多为古旧书画残片、碑拓残片、青铜器的全形拓,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片段、历史场景,也是文化背景的真实写照。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门焕新作品 本报融媒体记者 吴海良 摄1月8日,记者了解到,我市书画家门焕新多年来潜心研究,致力于“锦灰堆”的研究创作,作品师古出新,与时俱进,融入商丘元素,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如贝家里有一本王世襄的代表作《锦灰堆》,买了许久还没读。故而,一直也没深究“锦灰堆”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今日下午,在永宁门城墙上,邂逅一个“锦灰堆”文创品展厅。原来,“锦灰堆”是一种非遗文化,又名“八破图”。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沈祖孝废旧的报纸,破损的书画,丢弃的塑料……这些常人眼里的废物垃圾,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小学教师李晶晶眼里却是宝贝。她用这些破旧物品制作成锦灰堆,让旧物焕发新生命。“锦灰堆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八破图’‘集珍’‘打翻字纸篓’等。
匠心独具的周村烧饼《遇见周村》包装,工艺精美的“百年商埠”丝巾,寓意吉祥的福王红木“梳心快乐”木梳……在前不久举行的周村区首届“山东手造·品质周村”城市礼物创意设计大赛颁奖仪式上,一众获奖作品纷纷亮相,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