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党和国家支援祖国边疆的号召李梦桃毅然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开始他扎根边疆的人生历程他坚持为牧民行医40多年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两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李梦桃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全
带着药箱骑着马,穿越雪山为牧民问诊,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原党委书记、“马背医生”李梦桃的工作写照。1964年,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1970年被分配到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医生。扎根新疆近60年,如今的李梦桃已年过七旬。
来源:人民网-人民视频 1964年,年轻的李梦桃从上海来到了新疆北塔山牧场。一匹马、一个卫生箱、一件军大衣,他从此成为了牧民口中的“马背医生”。他骑马走遍了北塔山牧场的山岭、沟壑;他涉过水滩,翻过戈壁,将医药送到边疆牧民的家门口。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5日电 (李轩)太阳刚爬上乌尔喀什尔山头,李琳便走进社区医务室,为诊疗工作做准备。很快,寂静便被不断到来的牧民打破,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这是从医37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琳的日常。
来源:光明日报 新疆,西北边陲,乌尔喀什尔山巍峨耸立,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牧区,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的牧民。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位名叫李琳的医生,用他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动人篇章。骑马踏雪,穿越茫茫山区,李琳的身影成为乌尔喀什尔山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原创 健康报 健康报在新疆组建和发展兵团,是强化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多年来,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的边境沿线,建成一个个农牧团场。祖国西北边陲,医疗戍边工作持续深化,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与进步,注入不竭的健康力量。
风沙漫卷,战士们背着行李,手挽手,在沙漠里艰难行走……在石河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一楼展厅里,一组由实物、人物雕塑、半景画共同构成的历史场景,还原着1949年沙海老兵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的情景。场景背后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几十年后沙海老兵在石河子见到王震将军塑像时的情景。
坐落在新疆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史玉江 摄中新网新疆石河子6月26日电 (史玉江)“近一年来,参观者兴趣浓、热情高,人数相比往年成几倍增长,今年日均已达五千多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甘霖告诉中新网记者。
西陲,那一株株劲挺的“胡杨”——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70年前,铸剑为犁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进了茫茫荒原。骡马缺乏,战士们就这样用扛过枪杆的肩膀拉起了沉重的犁铧,那洒下的汗滴,翻起的泥土,为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
10月7日上午,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大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落实好庆祝大会精神,使兵团始终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篇章。
在新疆大地上,他们像胡杨般顽强,在苍凉大漠建设锦绣绿洲,让戈壁荒滩变身万顷良田;在如诗岁月里,他们似红柳般质朴,用辛勤双手打造现代工厂,使不毛之地崛起座座城镇;在祖国怀抱中,他们如沙枣般坚韧,扎根在西北边疆屯垦戍边,忠实履行担负的职责使命。岁月峥嵘,山河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