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界有一个词叫“末位淘汰”,就是让教学成绩垫底的老师“下岗”,这样可以督促老师们担起自己的责任,刺激老师们更加努力工作,以便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但实际上,学校往往会先淘汰临时代课的,再是备案制的,一般不会淘汰在编的。
"末位淘汰"是教育界中一项备受争议的措施,旨在激励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然而,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末位淘汰"政策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更好的教育体系。
在教育领域,我们时常听到关于教师评价的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主张实行末位淘汰制的观点。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将教师与其他职业等同看待,并简单套用企业管理模式的做法,无疑是对教师职业的极大误解,更是对教育本质的严重扭曲。
贵州长顺县放出的“教师末位淘汰令”,就像一颗深水炸弹,让全国1300万教师都跟着打了个寒颤。待岗、转岗、降级、解除专业技术岗位、辞职、辞退六板斧明晃晃地摆在那里,看似雷厉风行,可仔细一琢磨,这六把刀刀刀见血,但也刀刀带毒。
封面新闻 蒋璟璟近日,贵州省长顺县正式印发了《长顺县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提到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及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或不能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