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能,85岁,从事德国文学翻译60余年,曾荣获德国国家功勋奖章、世界歌德研究领域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多个大奖。60多年来,杨武能翻译了多部德国文学经典,将歌德、席勒等德国作家的作品带给中国读者。
1774年,因为一本薄薄的小说,一个24岁的德国青年一夜成名,进而成为欧洲“文坛之王”,无数读者为这本小说而疯迷,就连横扫西欧大陆的一代英主、政治和军事强人拿破仑也成了他的超级粉丝,并痴迷于这本薄薄的小说。
年过八旬后,杨武能开始使用笔名“巴蜀译翁”。比起外界称呼的翻译家,他更青睐这个笔名,其中蕴含着他的故园情怀。 (受访者供图/图)迈进人生的第83个年头,翻译家杨武能的视力日渐退化了。他的阵地从纸张退到电脑屏幕,“现在电脑都不行了”,媒体发来的采访函,得在电脑上把字体放得很大。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7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非经典,我不译”——“巴蜀译翁”,“译”不尽的骄傲与传奇》的报道。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在重庆图书馆专为他建立的巴蜀译翁文献馆,杨武能思考着记者提出的问题。
书籍简介书名:《少年维特的烦恼》作者:歌德 [德]译者:杨武能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以主人翁维特和绿蒂的爱情悲剧为线索:青年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姑娘绿蒂,深感痛苦的他决定离开绿蒂,希望从事业上得到解脱,但随后他发现自己与污浊、鄙陋、压抑、封建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喻言 罗惟巍山,对于一个重庆人来说,从来不是高不可攀、无法逾越的。习惯了爬坡上坎的他们,山,意味着只是一级又一级的台阶。向上,向上,是山塑造了重庆人坚韧的性格。著名翻译家杨武能出生在重庆,比普通人与山更有缘分。
“这是文学青年起步的一套书。”“要理解中国文学,从这一代翻译家开始。”“故译新编”系首次对二十世纪以来的兼具文学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的译者进行的一次代表性译文的整理汇编,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主要文学体裁。
他年少时家境贫寒,单亲妈妈只能靠养猪种地抚养他和弟弟,但如今,他身上却有不少光环:图书主编、心思育作家课的主讲老师、年收入超7位数的专栏作者,同时也是杨武能(《格林童话》《少年维特之烦恼》译者)等大翻译家的版权经纪人,他甚至还酷爱收藏作家手稿,拥有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萧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