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原文】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看似平淡无奇的榄核,在榄雕手艺人的手中,能够绽放怎样的光彩?今天,“非遗少年”要带大家一睹这流传千年的民间技艺。4月26日,“非遗少年说”第二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正式回归,各地“非遗少年”踊跃报名。
不知大家对初中课本中的《核舟记》是否还有印象,这篇由明末散文家魏学洢描述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而来的文章被传颂至今,不少人对于魏学洢描述的微雕匠人王叔远的技艺表示怀疑,认为是魏学洢在刻意夸大作品的精致程度,毕竟结合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这样的微雕很难制作的如此精致。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近日,来自辽宁沈阳的00后小伙蟹叔叔(网名)将《核舟记》中描述的雕塑工艺带进了现实。在他最新发布的视频中,拇指大的松子壳里,竟做出来一艘帆船,更绝的是帆船下的水浪也做了出来。网友们纷纷赞叹:“当代王叔远出现了!”“这也太小太精致了吧。
从艺15年的雕刻陕西艺人卢彦卓,可以在直径0.15 毫米的牛毛和猪鬃上微雕刻字,卢彦卓所使用的刻刀都是自己亲手设计打磨改造的。他可以裸眼在牛毛上进行微雕,但普通人要通过30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文字。“毛发雕刻,一般要选取硬一点的毛,这样能吃住刀。
大众网记者 张顺 通讯员 刘婷 潍坊报道核雕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在潍坊传承发展已有300年的历史,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与幸福街社区联手,邀请核雕名家张永刚老师,将核雕艺术带入校园,让师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