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记者从“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 获悉,近两年,在叶县余庄遗址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现墓中随葬陶器包括鼎、豆、觚、杯、高柄杯、壶、双腹盆、罐等,器物组合与摆放位置固定,其中,豆、觚出现9件、7件、5件成组的形式,是最早以特定数量的列器作为墓主人身份地位象征的实例。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见习记者 刘旭/文图位于平顶山市叶县盐都街道余庄村村南的余庄遗址,距今约4000至4500年,是河南境内发现规模最大的龙山遗址。遗址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已发掘一千多平方米。
来源:新华社 记者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日洛阳苏羊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勘探发现300余座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时期墓葬。该大型墓葬区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的墓葬制度、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复杂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平顶山市叶县余庄遗址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现墓中随葬陶器包括鼎、豆、觚、杯、高柄杯、壶、双腹盆、罐等,器物组合与摆放位置固定,其中,豆、觚出现9件、7件、5件成组的形式,是最早以特定数量的列器作为墓主人身份地位象征的实例。
2月11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召开2022年度项目汇报会,公布了2022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展示陈列、科技考古、公众考古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苏羊遗址位于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和下村,遗址坐落于洛河南岸的二级、三级阶地上,北临洛河,南望熊耳山。
河南省境内的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称作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与山东龙山文化有一定差异,为便于区分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诸类型文化分布图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古人长啥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面貌被复原。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面貌复原图,其中,仰韶古人:男性,40岁左右,距今约5600年。龙山古人:男性,50岁左右,距今约4000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9月24日上午,仰韶文化博物馆全新开馆暨仰韶村遗址古人面貌复原揭幕仪式在渑池县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院发布了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人骨面貌复原技术研究成果,距今约5600年的仰韶古人、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古人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通讯员 王春生叶县境内的余庄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000至44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遗址内一些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带有礼制色彩的成组器物,这在中原地区极为罕见,对中华文明起源、夏文化等学术课题研究有重要意义,从而引发广泛关注。
古城寨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与新郑市交界处,在新密市东南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村民组周围。原据密县地方志认为古城寨城址是西周郐国都城,故定为郐国故城,198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筑上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牲数十具、动物牺牲数具以及其他大量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和遗物。
人类骨骼考古学是指以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生物遗存—骨骼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学科,包括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生长发育、生活方式、健康状况、饮食结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迁徙行为、社会冲突以及人群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等,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