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给你们,朕玩够了,拜拜。”这是吴思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她离开时年仅25岁。2016年,吴思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没想到,2年后她被确诊为子宫未分化肉瘤。而子宫未分化肉瘤具有难发现、难治疗的特点,生存率很低。
对于普通人来说,解剖这个词是冰冷的、陌生的还带着一丝丝恐怖的感觉,但是如果要在死后要把自己的身体捐出去做解剖,你能接受么?目前遗体捐献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科研以及临床诊疗的重要资源,是把理论科学研究实现为临床应用的重要途径,对现代医学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曹璇绚他,34年来在临床检验岗位上发光发热,辞别人世,仍选择为医学事业贡献最后的光热。他叫曾德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自1988年从重庆药剂学校毕业后,曾德繁一直在湘雅医院检验科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我要将遗体捐给母校,用最后的力量推动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10月18日凌晨,北京佑安医院妇产科原主任杨虹走完了她64年的人生旅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决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母校——成为医学生们的“大体老师”。“她是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也是同事眼里的好主任。
2022年12月26日下午,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副主任高坚,市医管中心副主任郭胜亚,我校校长饶毅,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兵,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晨,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院长倪鑫以及其他院领导班子成员、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师生代表及校本部师生代表在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首都医科大学登记接受站,送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
“我才19岁,癌症不是我选择的,我凭什么活该去死?”这是一个不幸罹患骨肉瘤,但坚持抗癌,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女孩的故事。01、13岁,因为肿瘤截掉了右腿12岁那年的冬天,李明馨发现自己的小腿莫名其妙长了一个包,本以为是不小心磕到的,谁知道包越长越大,最后整条腿都肿了起来。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向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之情。清明节前夕,在沈阳市菩遥山墓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缅怀纪念活动。被追思的对象和与会者非亲非故,但他们却赢得了每名与会者的尊敬和怀念。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遗体(器官)捐献者。
留言墙上感恩缅怀的话语 广东省红十字会供图参加缅怀活动的市民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献上鲜花 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实习生 林健 摄每年秋季开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都会举行《临床解剖学》开课仪式暨“大体老师”追思仪式 受访者供图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学生志愿者探访遗体捐献者家属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