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追求新商品的欲望有增无减,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不断给生活环境添加压力。“零垃圾社会”是日本很多城市已确认的发展方向,多数的城市都将居民的生活垃圾分成三大类:一是“可燃垃圾”,即能以燃烧进行处理的垃圾,如厨余、落叶和旧衣服等;
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日本记者刘茁野。到过日本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是繁华的闹市街头,还是僻静的小街小巷,都很少见到垃圾遍地的现象,也很少有人随地丢弃垃圾。人们有时候会猜测,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从事垃圾的清理呢?
垃圾处理主要方式有填埋、堆肥、厌氧消化和焚烧。不同国家往往根据自身垃圾成分、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状况、技术水平等选择主要的处理方式。目前来说,北美、东欧仍以填埋为主,西欧以生化处理和焚烧为主。就国家而言,日本是典型的以焚烧为主的国家,德国以生化处理为主。
在日本,你如果你不严格的执行垃圾分类的话,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在以住宅团地为单位的区域社会,落下个“不履行垃圾分类”的名声,那可是老丢人的事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教下一代的。从出生开始就学起的。有些学到老也分不对的也大有人在。
在日本参观期间,最大的感触是,无论是环境治理还是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是民众、企业、政府合力寻求平衡的过程,最终达到良性循环。对于垃圾分类,政府部门引导到位、公共设施齐全,民众已将其内化为日常生活习惯,企业在付出治理成本的同时也在从中创造新的价值。
这个世界,只要有人活动的过的地方,总能有证明人类到过的证据,人类遗留下的痕迹,很多就是人类使用过的物品的残留物,说人话就是垃圾,不管是生产还是生活,人类每天都在制造出大量的垃圾,而处理这些垃圾,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职业。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央视名嘴白岩松,关于2007年《岩松看日本》系列电视节目的文字稿。这本书直面中日关系的敏感点:靖国神社,并以此为出发点,让读者跟随镜头,透过文字,去了解国人仇视的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我没有想到,刚来日本,遭遇的最大挑战不是语言不通,也不是在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而是旷日持久的“垃圾处理”战。已经在日本生活两年的朋友,把密密麻麻写满垃圾处理 “秘籍”的一张纸交给我学习,笔者自认为学习足够认真,但是依然有许多关于垃圾分类以及处理的盲区和误区,发生了很多糗事。
6月15日,日本在对科特迪瓦的世界杯小组赛中以1:2输给对方。赛后,人们发现日本球迷冒着淅沥沥的小雨,自发地拿塑料袋收拾场地垃圾。这幅图片被传到社交媒体上,中国网友纷纷表示,日本人民的素质令人震惊。据了解,这个活动是由日本球迷团发起的。
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做成这些奖牌的原材料金、银、铜等金属,都是来自电子垃圾。从2017年4月1日开始,日本用两年时间在全国收集了约78985吨小家电和621万部旧手机,从中提炼出32千克纯金、3500千克纯银和2200千克纯铜。
一提到日本人,我们总是忍不住有点心情复杂。近百年来,日本人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什么八年抗战、南京大屠杀、钓鱼岛……但是又有人说,日本是我国的最大援助国,自1979年以后的25年中,日本对我国的经济援助多达数千亿。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让人不想搭理,又让人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