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科考团队完成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第二次野外综合科考,当回收整理红外相机图片资料时,发现一种体羽布满灰色眼状斑的动物,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高级工程师邓晓保鉴定,该物种为红腹角雉。
时隔21年,广东一地再次发现这种珍稀濒危物种!为了能够掌握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等的情况,各地的保护区都会安装红外相机来进行监测,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不例外,他们在保护区内架设了365台红外相机进行不间断的拍摄,这不但能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向民众展示动植物的丰富以及普及保护的意识。
3月6日,在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梨山,三只黄腹角雉在岩石上觅食。黄腹角雉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近期,在位于闽北的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梨山,一黄腹角雉家族频繁活动。新华社记者 梅永存 摄3月10日,在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梨山,两只黄腹角雉在觅食。
中新网十堰5月30日电 (程平 施维华 杜登艳)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山县)墨池管理站近日收集整理红外线相机资料时,多次发现一只胸前似“寿”字画幅的野生动物影像。经确认,该“寿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红腹角雉。
近日,炎陵县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视频资料时,惊喜发现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共两雄一雌。这是炎陵2012年以来首次拍摄到黄腹角雉视频资料。黄腹角雉是中国特有鸟类,数量稀少,被称为“鸟中的大熊猫”。
红腹角雉频现湖北竹山堵河源保护区 陈泽涛 摄中新网十堰7月5日电 (程平 陈泽涛)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山县)屏峰管理站工作人员近日对2023年红外线相机数据进行整理时,发现在该保护区境内多处监测点拍摄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红腹角雉的影像资料。
暮春时节,福建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林青翠欲滴、春意盎然,杜鹃七彩绽放、花开满山,山中云雾弥漫、烟波缥缈,正是许多野生动物的繁殖季节。近日,保护区资源监测人员进行日常观测时,惊喜发现了成群的黄腹角雉在山林中集体“闹春山”的热闹场景。黄腹角雉雄鸟。
日前,志愿者在百山祖国家公园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黄腹角雉之所以叫“角雉”,是因为雄性的头上有一对蓝色的肉角,同时喉部还有鲜艳的肉裾。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种,在全国范围内野生种群极少,一般只生活在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山林中,对栖息环境要求高。
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拥有“鸟类‘大熊猫’”的美誉。近段时间,在位于建瓯市小桥镇际上村梨山上的广播电视发射台周边,极为罕见的一家八羽黄腹角雉特大种群频繁出没,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央视网消息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的碧湖潭国家森林公园,林业部门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黄腹角雉的活动影像,这也是这两种鸟类第一次在湘东区域被发现。在第一段视频中,黄腹角雉悠闲地在树林里觅食、缓慢“溜达”。
记者今天从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科研监测人员近日在查看车八岭科研监测云服务平台实时上传的红外相机影像时,发现多个红外相机位点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的活动画面,其中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3只雄性黄腹角雉同框的珍贵影像。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因其腹部羽毛呈皮黄色而得名。栖息于亚热带中低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在林下灌丛中活动。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故又被人称作“呆鸡”。
潮新闻 共享联盟·温州中心 陈培培日前,历时两年多的《乐清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报告正式出炉。这是乐清首次对全域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规范的调查。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工作人员在雁荡山的山间林地发现了“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