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等,这些日本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极致唯美而感伤,蕴含着日式审美最细腻的情调,让人忍不住猜测,或许川端的自杀是艺术追求和现实世界矛盾而引发的悲剧,进而将川端的一生涂抹上了传奇的悲情色彩。
《雪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是缓慢而安静燃烧着的雪,每一行字都在读过后无声无息地焚尽,它确实燃烧得足够漫长,漫长到跨越生与死之间的界限——《雪国》的开篇便是死的征兆,叶子护送着行男,一个有着蜡黄色手,瘦弱的身体,却带着一种“安乐的和谐气氛”的青年,当叶子轻柔地为她沉疴垂死的爱人轻柔而天真地围好围巾和外套下摆时,一直在旁注目她的岛村,感到这两个人“就这样忘记了所谓距离,走向了漫无边际的远方”。
川端康成是一个“神话”,这神话是他自己的,也是日本的、日本文学的。每个头衔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但战时“海军报道班成员”这个头衔会令他渐渐生厌吧,因为“二战”后,在日本左翼人士追究“文学界战争责任者”的时代,川端自称他在战争时期与军国主义保持了距离,在往返东京的电车上和灯火管制的卧铺上阅读《源氏物语》。
2022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逝世50周年,最近,日本近现代文学学者及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日语系教师戴焕,青年作家、艺术评论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周婉京与川端康成文集的责编徐晏雯围绕“川端康成的美与哀”这一主题进行了对话。
2023年,围绕著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场新的“公版书大战”已然上演。“当出版社要我重译时,我犹豫了很久。最终所以应允,也并非因为我有拿出更好译本的能力和野心,而是因为听从出版社的劝说,尝试涂抹一种风格不同的译本。”
纯净的《伊豆的舞女》,隽永的《雪国》,悲凉的《古都》,直至以讴歌“美丽日本”、细数和歌佛禅意境的演讲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熟悉的多半是川端康成近乎“日本美”化身的经典作家形象。日本学者小谷野敦的传记《川端康成传:双面之人》,着力还原的则是川端康成标签背后另一面的真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6月14日,川端康成诞辰125周年。凭借三部代表日本美学的巅峰之作——《雪国》《古都》《千只鹤》,川端康成在1968年成为日本首位、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诺奖评委赞其“以非凡的敏锐和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垂名于日本近代文学史的众多优秀作家中,川端康成既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又是一名具有多重性格的立体现代人:在他的身上,有性格乖离的孤儿气质,寄人篱下的受惠气质,也有渴望爱情、崇尚处女、轮回转世、空虚无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