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这位近代史上闪耀的文学巨星,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他对于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先进且振聋发聩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教育理念超前的大家,自己的孩子却走向了一条与他期望背道而驰的道路,尤其是小儿子胡思社,不仅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反而与之决裂,最终以悲剧收场,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一个好的出身相比于普通人家,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也就意味着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王思聪、华晨宇、关晓彤等二代就是最现实的例子。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胡适次子胡思杜,却一生未婚36岁自尽,被表哥草草葬于郊外,可谓史上最凄惨的二代。
若是要论起民国文学思潮中的领军人物,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胡适应该也能被算在其中,可惜胡适次子就没有胡适这般好运,不但一生未曾与人结为秦晋之好,三十六岁时就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且自尽之时,身旁也无家人陪伴,堪堪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957年9月21日晚,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文史课老师胡思杜上吊自杀身亡,年仅36岁。此时,距离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言辞尖锐,锋芒直指胡适的《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仅仅过去了7年的时间。
1948年12月,寒风呼呼,万物萧瑟。但令胡适夫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小儿子胡思杜,决定留在北平。无奈之下,胡适夫妻只好给他留下部分财物,叮嘱他好自为之,就匆匆带上一些书籍离开了北平,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片故土。
1948年,对于胡适和蒋介石来说,都是多事之秋的命运关头。胡适面临“致命诱惑”和去留选择,蒋介石则面临胜败成亡和内部逼宫。蒋介石两请胡适出山,胡适进言蒋介石“必须认错”1948年3月21日,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从北平飞到上海,4天后又转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