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1936年1月28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因为从小学习优秀,对物理有这浓厚的爱好和天赋,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了美国留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选择了移民美国,并成为了美国公民。
11月7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谢尔盖耶夫等50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应邀参加。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关于中国到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争论,这些年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有升温的态势。11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上,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没有直接谈中国要不要建大对撞机,但却围绕对撞机建设,讲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关于中国到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争论,这些年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有升温的态势。11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上,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没有直接谈中国要不要建大对撞机,但却围绕对撞机建设,讲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央广网北京5月18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5月16日上午,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了“从加速器到太空: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探索基本物理五十年”的主题演讲。
12月17日下午,在复旦大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用中文报告了阿尔法磁谱仪(AMS)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最新结果。“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不符合,没有什么可说的,理论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对宇宙线的来源有了新的认识。
图为正在授课的丁肇中教授。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