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五谷丰熟,黑土地上泛起金黄。秋收将至,位于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里,玉米颗粒饱满,穗行排列整齐,昭示着今年丰收在望。“棒大、均匀、不突尖,今年产量肯定错不了!”。
全国每5碗饭,就有1碗来自东北。东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粮食生长的绝佳地域。对于黑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赴东北三省考察,关心黑土地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情况。
金秋的东北三江平原上,正午的阳光正暖洋洋地照射着北大荒农垦集团曙光农场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一群穿着蓝色冲锋衣的人,径直走进田里,踏入还带有刺鼻“味道”的大块黑色田垄之中。友谊农场“万亩大地号”上的稻田画。
【来源:长春市人民政府_经济动态】肥沃且稀有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近日,长春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印发《长春市黑土地保护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分区保护、耕作技术、沃土培肥、绿色防控、机械装备、监测评价等8个方面,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全面、科学、可行的技术指导。
中新网吉林7月2日电 题:黑土粮仓迎来“Z世代”科技助力中新网记者 石洪宇20岁的郑淇元头戴草帽,不时抬头观察着耕地地貌,并往手机里输入无人机的作业参数。少顷,农用无人机拔地而起,飞向大片玉米地投下肥料。6亩地的田间作业只用了3分钟,让守在一旁的客户刘国生连连称赞。
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正在认真准备提案。近年来,姜明始终聚焦黑土地保护,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具体问题,科学细致分析,为守护“黑土粮仓”贡献科技力量。2023年,姜明在调研中了解到,玉米秸秆打包离田时存在黑土流失的问题。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产丰产的黑土地更是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继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通过免耕少耕播种等多种模式,开展保护性耕作1亿亩,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侵蚀防治。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大粮仓”。
■本报记者 黄力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素有“中国东北大米之乡”“生态米都”美誉,耕地总面积3264万亩,占整个三江平原50%,粮食综合产能常年保持在250亿斤左右,粮食商品率高达90%。近年来,该市持续加强黑土地保护和“黑土粮仓”建设。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中国东北黑土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10%,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黑土粮仓”,如何实现其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长期以来广受关注。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多年来带领科研团队走乡村、串农户,解决黑土地保护上的难点、痛点,为守护黑土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据媒体报道,吉林、黑龙江等地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创新攻关、肥沃耕层构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保护措施,把黑土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把保护黑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确保其不减少、不退化、永续利用,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意义深远。
来源:【黑龙江日报】“攥起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能发芽。”一直以来,人们都这样描述黑土地的肥沃,称其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人类珍贵的馈赠,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产出,但同时因长时间索取,昔日肥沃的黑土也在不断退化。如何保护利用黑土地,让黑土地更长久地为我们提供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