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博物馆。焦海洋 摄贾湖骨笛。本报资料图片。河南日报记者 卢松 通讯员 王涛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在篝火旁吹奏骨笛……5月16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集中采访团走进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追寻9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足迹。
长久以来,各种历史典籍、世人都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上下5000年。司马迁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史学家,虽然游历、考察华夏东西南北边疆,查阅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字记录,寻访各地老龄老人口口相传的历史事件,但所有传下来的记录只能追溯到距他3000年前的黄帝时代,本着严肃负责的治学态度把《史记》开始于黄帝时代,再往前口口相传的伏羲、神农氏炎帝没有纳入《史记》。
【口耳间的中国】作者:孔江平(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种以声音为介质的文化形式,称之为“有声文化”。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自然选择了声音作为交流信息和相互沟通的介质,产生了有声语言,并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奠定了有声文化的基础。
本报记者 卢松 张体义时而低吟婉转,时而激越清扬,时而空灵缥缈……11月4日,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场休息时,南京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于东波手持贾湖骨笛仿制品,现场吹奏乐曲,美妙的笛音把参会人员思绪带回到远古时代。探源贾湖文化,寻根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中国玉文化已经走过了9000年的历史,时至今日,绵延不衰。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在新书《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中,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以一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