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大理大学“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在云南省武定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现两个离褶伞属大型真菌新物种,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真菌学期刊《MycoKeys》(《真菌钥匙》)上发表。图片中A为美味离褶伞,B为中华离褶伞。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大理3月7日电 (杜潇潇 唐松明)记者7日从大理大学获悉,该校“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在云南武定县和四川九寨沟县发现两个离褶伞属大型真菌新物种,分别命名为中华离褶伞(Lyophyllum sinense)和美味离褶伞(Lyophyllum edu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掌上春城讯近日,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一类新的穿山甲物种,暂名为“神秘穿山甲”。这是目前已知的第9种穿山甲,也是第5种亚洲穿山甲。尽管该物种其具体形态及栖息地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但此次发现为国内及世界穿山甲研究领域的一次全新突破。
新华社昆明3月8日电(记者丁怡全)大理大学“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在云南省武定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现两个离褶伞属大型真菌新物种,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真菌学期刊《MycoKeys》(《真菌钥匙》)上发表。图片中A为美味离褶伞,B为中华离褶伞。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近日,我国植物“家族”又喜添两位新成员——勐腊猪屎豆和厚叶石杉。勐腊猪屎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立足中国云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手段开展系统分类、宏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团队团队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两个真菌新物种——墨脱刺银耳和洁白刺银耳该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分类》上引起了央媒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新闻早知道》栏目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截图人民日报客户端截图新华社报道截图一起了解
据云南大学官网消息,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王焕冲课题组立足我国西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坚守传统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在近期课题组发现了梵净山蝇子草、心果半脊荠、毛苞羊耳菊、拟喙果黑面神、滇川悬钩子等5个植物新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分类学领域的主流国际学术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13日发布消息称,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唐文乔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并命名两个鱼类新物种,分别为珠鳍爬岩鳅和绿斑爬岩鳅,是中国特有鱼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动物学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
中新网昆明7月27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在云南文山采集到两尾大型棱蜥。后经研究发现为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动物分类学》。
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考团队在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时发现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陵秋海棠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Taiwania》上龙陵秋海棠拼图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供图至此全球秋海棠属
这里的森林郁郁葱葱,喀斯特地貌独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科研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踏入这片神秘之地,期望能为生物学领域带来新的发现。在考察过程中,一个令人兴奋的瞬间出现了。科研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两只体型较大的棱蜥。与常见的棱蜥属物种相比,这两只棱蜥的形态特征略显不同。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省发现无足目两栖动物红河鱼螈。此前,中国无足目仅有版纳鱼螈一个物种,红河鱼螈的发现增强了我们对中国两栖动物多样性的认识。两栖类是最早登陆的脊椎动物类群,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来源:【云新闻】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物种最为丰富的类群,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及科学价值。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赵大克和博士龙波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发现了兰科植物一新物种,成果于近日在国际植物学经典期刊《北欧植物学杂志》上正式发表。
大理大学科研团队发现两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大理大学“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在云南省武定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现两个离褶伞属大型真菌新物种,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真菌学期刊《MycoKeys》(《真菌钥匙》)上发表。图片中A为美味离褶伞,B为中华离褶伞。
来源:【云新闻】伴着春天的步伐,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春风送暖,神州大地生机勃发,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各地的“新”特产也如破土的新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它们或是传统特产的创新升级,焕发出全新魅力;或是在乡村振兴浪潮中诞生的新兴特产,承载着一方百姓的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