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经学家韦昭在这里作注说,“石,百二十斤”。“石”就是表示一百二十斤的重量。这里的“石”读“shí”,词义是引申特定含义:一百二十斤。《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意思是说,仲春日夜时刻均分的月份,要全面地校正度量的各级单位。东汉经学家郑玄作注说:三十斤曰“钧”,称量的秤叫“衡”,百二十斤曰“石”。“石”作为“重量”单位在西汉也是政府的官方规定的。汉唐以后,“石”一直都是重量单位。西汉用“石”作为粮食度量单位,有大石和小石的区别。
“昔”是 “惜”“错”“借”“齰”等的声旁吗?“昔”犹昨之残肉今日已成干肉其宪象者。“昔”读xī ㄒㄧˉ。相与比述本义:表示以前,从前。如:昔者、昔人、往昔、今昔对比。“惜”是爱怜珍视之犹悲痛哀伤而舍不得其为昔者。“惜”读xī ㄒㄧˉ。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悲痛哀伤而舍不得其为昔。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解字】 昔:甲骨文“昔”由“日”字和“”(zāi)字组成,“”是“灾”的初文。一说“昔”字象洪水将太阳淹没之形,本义指水灾;后因古人不忘以往洪水为患的日子,故由水灾引申为“往昔、昔日”。或认为甲骨文“昔”中的“”为声符。在卜辞中用作“往昔、昔日”。
《说文解字》里释义为:石也,山之磐也,从山,口声。《集王圣教序》中石字作为左偏旁时,整体斜势抗肩,不要写宽,位置稍靠上,横撇横画较短,撇画飘逸。口字的横折与底横简化为一笔,如“砂”字。横撇连写成横折,口子简化成点画,并左右收紧,如“砾、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