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鲁米斯(Rev.A.W. Loomis)翻译了一首苏轼诗,开始了苏轼诗文的美国英译。1994年,伯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苏东坡诗选》(Selected Poemsof Su Tung-p’o)翻译了116篇苏轼诗词文。
不得不承认,现在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古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除却人尽皆知的四大发明,现在小学生倒背如流的“九九乘法表”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嬴政问他母亲的情人嫪毐:“三乘七等于几?”
在直面标题中的问题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记数?比如,用A代表第一个数,往后每增加一个,就依次用B,C,······,Z代表,若继续增加,那就用AA,AB,AC,······,ZZ,AAA等等来代表了。
闲言说“十”“十”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常用字 ,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十,首先是数目字,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来个。其次,十又引申为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十全。再次,十又表示多、久、满,如十室九空。那么古人是怎样造出“十”字的,其引申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2、3、4就不用解释了,我们从5说起。第二种写法没有了中间那一横,从笔画上看只有四笔,应该是4不是5,但是如果只看这四笔的交点的话,下上下左右4个端点,中间一个交叉点,一共5个点,作为数字5,可以说得通。
一直以来,人们谈及数学起源,往往都会说起古希腊,将之视为古希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但鲜为人知的是,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古希腊在几何上有不俗的成绩,在数论上却比较落后,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没有完全掌握数学的基础——“十进制”。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第一句好理解,"十",就表明从一到十的基础数字齐全了。第二句有些"玄乎",说"一"是指示"东西","丨"是指示"南北",于是,"四方"和"中央"就完备了。"中央",古称"位"。《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