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强可能是刘安国的历史原型之一,我们细看邱行湘外甥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沈醉的《战犯改造所见闻》和文强的《口述自传》就会发现,文强的历史原型只有一半可能是文强:一番话吓晕王耀武是真的,但是刘安国在《特赦1959》中做的三件事,文强绝对不会做,也做不出来。
沈醉在《战犯改造所见闻》中回忆:“我在战犯管理所,见到了将军一级的军统大特务有二十多人,如张严佛、鲍志鸿、郑锡麟、沈觐康、刘崇朴、曾晴初、周养浩、徐远举、廖宗泽、邢森洲、文强、董益三、岳烛远、黄康永、郭旭、成希超、黄逸公、马策、王乐波、李汉元、程浚、魏文海…
在电视剧《特赦1959》里,有一个非常另类的战犯刘安国,凡是稍微了解点近代史的朋友都清楚,他是电视剧编导虚构的一个人物,但他的原型却是我党早期的一位高级干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因故抛弃了自己的信仰,加入了国民党阵营。
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陈赓将军去朝鲜战场之前,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看望黄埔老同学,学弟王耀武主动请缨:“学长,你带我们上朝鲜打仗吧,我愿意在学长的麾下,做一名长枪士兵。”陈赓将军拍案赞赏:“好!我一定要把你的心愿报告给中央!
《特赦1959》是历史剧,也可以说是纪录片:在整部电视剧中,除了功德林里的绝大多数战犯,都是以真名实姓出现,个人表现也跟沈醉的回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黄济人的纪实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描述相差无几,仅有的几个以化名出现的人物,我们也很容易就能找到历史原型。
与电视剧《特赦1959》演的不同,在真实的历史中,王耀武和杜聿明都是后来才去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去的时候也不可能戴着械具穿着棉袍,事实上他们在山东过得很舒服,整天看书学习,还能自己做喜欢吃的饭菜,王耀武当时与杜聿明、文强有明确分工:文强负责做湖南菜,王耀武负责买菜洗碗,杜聿明身体不好,等着吃就行了——他们被俘时身上有多少钱,都归他们个人所有,可以随意购买生活用品,杜聿明一次送给后到几天的文强十包骆驼香烟,就是自己买的。
凡是看过《特赦1959》的朋友都会发现两个泾渭分明的战犯集团,一个是军事集团,另一个则是特工系统。杜聿明、王耀武等这些当年在战场上与人民解放军浴血厮杀的大将军们,进了功德林管理所,立刻变成了进步最快的那一部分人,这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国民党当年有几百万大军,经历了几年解放战争,一下子都灰飞烟灭了,这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正如功德林改造的典范王耀武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人民为敌,只能自取灭亡。”
但是看完这些人的档案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被俘的时候,九成以上正当正当壮年:1949年的沈醉和徐远举只有三十五岁,宋希濂和文强四十二岁,杜聿明和王耀武四十五岁,年纪最大的是六十三岁的王陵基,然后可能是五十四岁的曾扩情,然后再找年过五旬的就不容易了。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各地战犯管理所的将军级战犯的表现大不相同,曾任中美合作所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副主任、军统局东北办事处处长兼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处长的文强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身在监内,心在监外,幸灾乐祸地唯恐天下不乱。”
文史专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回忆录,如果王耀武也像沈醉和“世纪老人”文强一样长寿,看了那本《战犯改造所见闻》,肯定会薅住沈醉的脖领子暴揍:“跟别人跑了的,是你媳妇还是我媳妇?你媳妇跑了,为啥说我媳妇也跑了?”
黄维的兴奋和懊恼,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些事情电视剧没演,但是当事人在回忆录中有描述,比如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文强,就承认自己在当时写的《美朝战争的预测》全错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都错了,我在想,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变相的美苏战争。换而言之,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身在监内,心在监外,幸灾乐祸地唯恐天下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