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文化广场继2019年引进由已故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编剧、马其顿共和国比托拉国家剧院呈现的话剧作品《孩子梦》后,再次引进以色列经典话剧,并首次通过系列展演的方式呈现以色列戏剧的多维层面,深度挖掘以色列这一文化历史古国在文学、音乐、戏剧等层面的厚重底蕴,并结合当下语境所作出的现代化表达。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穷者之诗”会有几个特点:一是虽有满腔抱负,但是怀才不遇,内心的无奈,第二个是会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有很高的忧患意识,第三个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无措,最后一点便是通过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世界文学经典的排名,每一个读者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对文学作品的评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美国《纽约时报》和《读者文摘》曾组织世界五大洲百座城市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调查,精选出世界“十大名著”,这可能体现出一种大众审美的倾向,而同样在美国,《时代周刊》曾邀请美国百位顶级大学的专家评选出世界“百部名著”,其中前十名中仅有一部与“十大名著″相同,”十大名著“中有四部被”百部名著“排挤在外,值得注目的是,虽然”百部名著“中大多是美英作品,而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的《飘》却排在百名,这充分体现西方艺术审美与全球大众审美的差异,一般而言,最经典的作品应该具备雅俗共赏的特性,而小说这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整个十九世纪应该是小说创作的全盛时期,现实主义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十九世纪初代表性的作家是简·奥斯汀,她应该是个承上启下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她拉开了十九世纪文学高潮的序幕;
2023年7月至11月间,上海文化广场将举办首届“以色列戏剧展演”,《多余的人》《恶灵》《哈姆雷特》三部原版以色列经典戏剧作品将举行全国首秀,展演还将联合以色列米查菲加剧院、盖舍尔剧院及贝特莱辛剧院的主创和演员,以希伯来语的原版演出配以中文字幕。
上周末,一抹耀眼的红色闪现在上海的戏剧舞台。在上海文化广场的剧场里,在静安寺的城市空间,来自以色列米查菲加剧院的《多余的人》,以其极为醒目的“红色”,在上海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上海文化广场“以色列戏剧展演”的首部作品,《多余的人》在7月8日-9日来到上海演出。
姚清妹 青年艺术家。以行为艺术、表演、影像为媒介,作品有一种介于游戏和批判之间的喜剧色彩,在当代艺术领域别树一格。姚清妹的语速很快,话语密不透风。她当然知道那个说法:艺术家要克制住对自己作品进行阐释的冲动。
今明两晚,来自以色列、以希伯来语演绎同时配上中英文字幕的《多余的人》将在文化广场上演,并拉开首届“以色列戏剧展演”序幕。《多余的人》剧照以色列主流戏剧的源流之一,来自俄罗斯犹太人剧团的迁徙。《多余的人》就改编自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的经典名著《奥勃洛莫夫》。
六个人身着红色礼服,齐排坐在舞台深处,平日里调度着各种大置景的上海文化广场舞台,此刻显得空旷。前半场的演出,演员们逐一走到台前,在几乎没有道具的舞台上,凭借饱满的情绪表演,把观众带入俄罗斯19世纪贵族日常愤懑的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