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一把柳条,一双巧手,不一会儿工夫,一件柳编小葫芦就在杨进邦的操作下成形了。近日,“机遇中国·活力山东”国际学生感知体验活动走进临沭柳编非遗馆,在杨进邦的指导下,他们亲自动手尝试编织柳条,感受这一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开栏语: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沉下性子、静下心来,做着自己的手艺活,他们雕琢着时光,也雕琢着自己,他们精于一业娴于一技,被称为“手艺人”。他们并不被每个人看见,却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临沂客户端讯17年诚信经营,沂水德昌老粉坊第五代传承人刘政吉,为延续古老村庄记忆,谨记祖训重回大山,坚持用古法工艺生产粉制品,将传统老粉坊发展成为现代化粉皮粉条加工企业,直接带动红薯紫薯种植户1000余户,提升农户人均年收入3500元以上。
一块面团,几经揉捏,在一双巧手的翻飞不停下,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复刻出大千世界的多彩与生动。延续百年之久的捏面人手艺,现今成为非遗面塑,在广袤的沂蒙大地上生生不息。多彩的沂蒙面塑,饱含着手艺人对生活的憧憬,也揉进了他们谋求生计的艰辛。
在临沂客户端讯 “一诺千金,诚信经营”,是临沂香满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芳一直坚持的经营理念。多年来,她不忘初心,用敬业和真诚,将手工作坊做成了国内小有名气的清真食品企业。2010年,全职在家的李金芳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中新网济南2月9日电 题:山东手艺人传承非遗中的“龙文化” 以独特贺礼迎龙年作者 孙婷婷甲辰龙年春节临近,山东草编、剪纸、面塑等非遗手艺人纷纷亮出绝活,围绕独具中国特色、绵延数千年的龙文化,以“龙元素”为主题创作出“草编龙”“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龙飞凤舞”“龙龘龘”等不同题材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组织的“临沂好人”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李光兴、周秀珍、赵西兵、卞成飞、张明顺、樊继美、刘学强、王开英、赵长梅9人获评2024年1月份“临沂好人”。
在临沂市兰山区,有一位琅琊剪纸匠人——李玲,她用一把剪刀、几张纸,剪出了人间万象。艺术来源于生活,李玲将沂蒙特色、各地民俗、时代事件、历史典故等融入作品中,创作了许多饱受喜爱的作品,然而在她心里,传承非遗文化,才是头等大事。
琅琊剪纸作品 受访者供图琅琊剪纸非遗工坊趣味剪纸活动 受访者供图一把剪刀、几张纸,在一双巧手下剪出人间万象,这便是剪纸艺术的魅力。琅琊剪纸在山东临沂广泛流传,其传统制作方式多为单色裁剪,常应用于乡村年节活动,如剪年花、帽花、过门笺等。
简介:在临沂市兰山区,有一位琅琊剪纸匠人——李玲,她用一把剪刀、几张纸,剪出了人间万象。艺术来源于生活,李玲将沂蒙特色、各地民俗、时代事件、历史典故等融入作品中,创作了许多饱受喜爱的作品,然而在她心里,传承非遗文化,才是头等大事。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以及核桃为原料,雕刻成精美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核雕手艺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于方寸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0日讯 传统手工艺翻花,曾经一度淡出大伙视线,甚至十几岁的孩子都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然而近几年,翻花再度出现在我们身边。每逢节假日,公园里都会有一位手艺人,手持两根竹签牵引着折纸,翻出不同的颜色,变幻出各种花式,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也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在临沂客户端讯“不能让这么精美的黑陶技艺后继无人!”大学毕业后甘愿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和舒适生活,扎根农村,自主创业,立志传承薛家窑泥陶烧制技术,创造性地将泥陶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就是莒南县大店镇返乡创业青年刘洪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1月31日8时30分,位于临沂奥体公园的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尚未开馆,等待入场的市民就已从馆门口绵延至景观步道。"听说馆内每天都有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技艺,今天特意带着女儿从罗庄赶过来看看。"小女孩趴在说话的父亲肩头,期待地看向琳琅满目的馆内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