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发表的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18岁以下群组里,“和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的比例高达63.1%,26岁~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
父一辈倾力维护的亲缘关系,到了90后、00后这一代怎么就变成了负担和枷锁?近日,一条热搜话题“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了”,引起了许多人共鸣讨论。“断亲”是什么?百度百科词条解释,“断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人懒于、疏于、或者是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断亲”——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交往,也就是基本不走亲戚。“工资多少、啥时找对象、房子买了没……”诸如此类问题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厌烦,春节时也懒得去亲戚家走动,甚至索性选择不回家。
2月13日大年初四,关于“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一众网友纷纷留言,话题阅读量破亿。有学者将青年“断亲”总结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在父母辈甚至更老一辈的记忆里,亲情是大家庭生活必然的一部分,即便“远亲不如近邻”,亲戚也会通过节假日、红白事维护彼此的联结,所以“走亲访友”也是比较日常的往来方式。而亲戚作为一种关系,正在经历着某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