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月亮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文学意象。月亮的安宁、静美、温婉,非常契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还将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事物的变化发展、人生的聚散起伏进行了哲理的关联。明明如月,寄托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由此诞生无数的咏月名篇。
乾隆皇帝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对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抗清名将史可法的评价是这样的:“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成语(chéng yǔ,idioms)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名字】:趋炎附势【成语拼音、注音】:qū yán fù shì、ㄑㄩ ㄧㄢˊ ㄈㄨˋ ㄕㄧˋ【成语释义】: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附:迎合、依附)【成语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