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诗抄 | 第16期 』撰抄人:棒棒糖撰抄作品:三毛《滚滚红尘》/文/楼高日尽望断天涯路来时陌上初熏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推枕惘然不见分携如昨到处萍漂泊浩然相对今夕何年谁道人生无再少依旧梦魂中但有旧欢新怨人生底事往来如梭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禅心已失人间爱又何曾梦觉这些个千生万生
《滚滚红尘》这本书,是三毛唯一的电影剧本。嗯,我个人很喜欢。讲的故事很简单:女主角沈韶华出生在一个封建买办家庭,年幼丧母。学生时代爱上了家境贫寒的小健,但是由于韶华父亲的反对,且把韶华锁在家中,韶华自杀未果,两个人最终也未能在一起。
看完了三毛编剧的作品《滚滚红尘》,再由宁浩导演成的电影。让我认识了艺术作品中一位叫沈韶华的女子。滚滚红尘这个名字很大,红尘这两个字又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所以从作品诞生的那一刻就受到了很多世俗的质疑和批评。在质疑和争论中,作品也在慢慢长大。
1990年,第27届金马奖,林青霞终于凭《滚滚红尘》登上了金马影后领奖台。当年一部《滚滚红尘》令严浩成就了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严浩获最佳导演,林青霞获最佳女主角,张曼玉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奖、最佳造型设计奖、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奖等8项大奖。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喜欢上了追剧,而且是恋旧的那种,看完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倾城之恋》,便又走进了由三毛小说改编的《滚滚红尘》之中,几天里,心情随着剧里人物的人生跌宕起伏,或哭泣或欢笑或愤怒或感伤,人真是个多情的动物,那些作家或编剧把故事编写的此起彼伏,动人心弦,演员则演的声情并茂,让你不得不跟剧情走,不得不和剧中人物哭笑打闹,真是不得不服。
可能会错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包括电影和音乐。从电视中知道陈淑桦的《滚滚红尘》,然后知道了宁浩的电影《滚滚红尘》,对这样一部剪辑转接完美无暇、画面配乐恰如其分的电影以前却一点影子都没有。已经观看完两遍了,越发不能忘怀了。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中走出来的导演里,1952年出生的严浩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是最具内地情结,也是与内地合作最为紧密的一位。他的父亲严庆澍,是从内地移居香港的著名左派文人,因为笔墨官司树敌颇多,举家搬迁是种常态。
1981年我在陇东小县城上初中,当时正是台湾校园歌曲流行的年代,我喜欢很多港台歌曲,专门买了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记录歌词。提到三毛,人们会想到撒哈拉沙漠,哭泣的骆驼,我喜欢她写的歌《橄榄树》,歌词中充满了对自由、流浪和远方的向往,这反映了三毛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怀念。
三毛文:彭万隆 熊璐璐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的港台文学传入中国大陆,而此时的大陆文坛无论是“伤痕文学”,还是“寻根文学”,沉郁压抑的风格都不适于渴望新鲜空气的大众读者,相反,或纯爱、或侠义、或新奇的港台文学则为刚刚经历了“文革”的人们注入了一股清流,引起了人们对港台作家的热情
林青霞的第一任男友,是个名人,但不是“影帝”秦汉,也不是“影帝”秦祥林,更不是香港富商邢李㷧。那是1972年春天,18岁的林青霞中学毕业,在台北一家公司做文员,某天晚上回家,忽遇大雨,撒腿狂奔,迎面一辆摩托车飞速驶来,眼看就要发生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