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不吃香了,从金饭碗直接下滑到了入场券行列,高考不再是人生转折的关键点。即便有幸踏进高等学府,毕了业照样成为“头秃”一族,不少硕士生对找工作焦头烂额。结果一抬头发现博士生的师哥、师姐同样满面愁容,始终没能踏进职场半步,高学历逐渐变成了鸡肋。
“鸡娃”从现在的角度解释,可能存在两层含义。一是家长努力给后代“打鸡血”,催促和监督他们成长。二是让子女“小鸡变凤凰”,实现阶级跨越。无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村镇的寒门家庭,都存在一批把精力孤注一掷放在学生身上的家长。他们也给这个时代,增添了鲜明的特点。
光明日报记者 陈煜“鸡娃”你熟,但你听说过“鸡娃四件套”吗?这个新名词,指的是家有学生的“老母亲们”常在体检中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部结节、子宫肌瘤这几种与情绪、压力高度相关的疾病。尽管这只是一个笑中带泪的自嘲梗,但家长们的焦灼与疲惫却是“懂的都懂”。
文|赵柒斤“鸡娃”虽是当下网络热词,但这种现象古来有之。古人为培养子弟成才,“鸡娃”的手段很多。即使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依然出现了许多教子有方的“鸡娃”手段。《世说新语》便记录了这诸多手段。
“我没有孩子。”当周围人得知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正在研究竞争性课外活动时,总会好奇她的孩子参加了哪些活动。她通常会用这个回答来回避他们的好奇。直至有了孩子,她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切实地摆在自己面前,回避不了——她也需要考虑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竞争性活动,以积累童年竞争资本。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希望孩子们能得到好的教育,出人头地,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不少所谓的“名校父母”,也顶着光环,靠着晒育儿观、育儿方法走红,这类账号大多都靠“鸡娃”内容博取流量,有意无意营造出教育焦虑。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鸡娃”,是新兴的网络用语,常被用来形容不断给孩子打鸡血以敦促其学习的行为。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鸡娃”的讨论不绝于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一朵大大的积雨云漂浮在每个家长心头。那么,“鸡娃”究竟是为了什么?
5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记者会,介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情况,法工委回应了所谓“鸡娃”问题。鸡娃,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父母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