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贤(重庆师范大学)在2024年10月12日举行的“新工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讲席教授周利民和其他学校学者一致表示,传统的细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PPT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合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社会环境必然是一个打破专业壁垒、多学科交叉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方沂昕近日,各高校保研接近尾声,其中,一些小语种本科生的保研情况引人注意。近年来,小语种专业的招生“遇冷”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高考录取分数线下降、小语种缩招、小语种学生争抢转专业名额、跨专业考研等现象日趋普遍。
医药研发行业作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12月13日,全国政协“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委员聚焦医药领域人才培养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药学人才培养没有通用范式,全球普遍缺乏药学交叉复合型人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月16日电 (记者 张俊)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首届量子计算产教研人才培养研讨会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蚌埠医科大学等20余所高校教师及专家共商中国量子计算人才培养自主路径。
双学士学位项目是教育部“四新”学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苏州大学商学院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商科人才的新要求,协同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培养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光明日报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强基计划”,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研究生院)招生处副处长刘日升做客新华网2024高考情报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的招生政策和培养模式等相关情况。Q1:能否请您简单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
本硕博联合人才培养产学研活动。西南财经大学供图人民网成都1月4日电 (王凡)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宣布,将联合打造“双校共育、本硕博贯通式”的金融科技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 DeepSeek创新团队凭借深厚的基础学科积累和卓越的跨学科协作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是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具象体现2025年初,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在全球迅速走红,被国际媒体誉为“中国人工智能的觉醒时刻”。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把基础研究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推进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关键阶段,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各地高校涌现出的微专业可被视为一种跨学科课程组织模式,为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驻青高校聚焦学科前沿、热点领域,陆续开设80余个微专业,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微专业为大学生跨界学习“开小灶”日前,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经控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开办“网络攻防”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