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时代,在漫长历史中曾是代表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的朝代。鉴于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对唐代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大唐气象——唐朝审美意识研究》,洋洋七十余万言,陈望衡、范明华两位资深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另辟蹊径,从审美的视角审视大唐,多维度多侧面展示出大唐气象和大唐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李彦慧界面新闻编辑 | 董子琪 姜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就开始关注刻在窑器上的唐诗,并对这些诗歌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他感慨自己的工作“是让唐代诗歌的整体水平下降了。
中国诗歌绵延千年,孩子牙牙学语之时,家长往往就会引导其背诵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经典诗歌。这样的无缝对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晓娟老师看来非常了不起,她说:“我们是习以为常了,但是放在世界范围内,有哪个民族能够如此?”辛晓娟是一位年轻的副教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文学、诗体学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今年夏天浓郁的“唐朝热”,让身在西安的于赓哲感受强烈。“与电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人潮相匹配的,是博物馆里的人潮汹涌,陕西这几个博物馆需要提前十几天预约,已经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来源:西安报业】12月14日下午,“寻找唐朝长安城”主题分享活动在碑林区图书馆举办。历史文化学者李郁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唐朝长安城历史文化的解读,与大家一同感受唐长安城的辉煌与魅力。本次活动由碑林区图书馆和安黎书院共同举办。
公元755年,一场突发的“大地震”,震碎了大唐的山河,崩塌了盛世的美梦。人人称羡的大唐盛世,为何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李隆基、杨国忠、安禄山,到底谁是压垮盛唐的最后一根“稻草”?盛世倾覆下,又是谁在苦撑危局,最终力挽狂澜?
是自唐太宗贞观元年到天宝十四年,经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历时130年,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达到了创历史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和谐、文化灿烂、思想开放、信仰自由,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标志和象征。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强盛,乃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对于他对李世民的这种评价,你认同吗?